高考地理高频考点《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八)

时间:2020-03-17 04:57:2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多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企业生产的本质是为了追求更高利润
B.? 发达国家的企业内部交易成本较高
C.? 东亚地区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较好的目的地
D.? 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往往是单一的


参考答案:A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表反映了2002~2003年间,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大东北“四大经济圈”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2题。?

1.四大经济圈2002~2003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
[?]
A.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三产业比重下降
B.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
C.第一、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D.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2.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中,下列工业的比重将上升的是
①劳动密集型工业②资金密集型工业③技术密集型工业④资源密集型工业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参考答案:1、B
2、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读沿我国30°N分布的四种自然地理要素数值变化趋势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下列能代表我国地势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小题2:在100°E附近,四种地理要素变化最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人为因素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结合经度在100°E附近为横断山脉,110°E附近为巫山。①第三阶梯比第二阶梯大,故错,③④第一阶梯较小,故错。
小题2:根据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结合经度在100°E附近为横断山脉,处于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大,变化大。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我国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平衡,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定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下图为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图。

(1)图中属于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的是?工程,属于能源调配的是?工程和?工程,沿线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是?工程。(4分)
(2)工程建设有利于我国东西互补、南北相济、资源共享,请写出我国水资源、能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3分)
水资源分布的南北差异:
能源供需的东西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
(3)进一步开发天然气,对西部地区开发的主要意义?(3分)
(4)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产生什么影响?(3分)


参考答案:(1)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气东输?
(2)水资源南部多、北部少;?西部地区能源供大于求,东部地区能源供不应求;东部经济比较发达,西部经济相对落后;
(3)加快西部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吸收和积累资金带动西部经济发展。
(4)优化东部地区的能源的消费结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本题解析:(1)我国的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南水北调;我国的能源调配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北煤南运。西气东输工程从温带大陆性气候经温带季风气候到亚热带季风气候,沿线气候变化显著。(2)由于我国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故水资源南多北少;注意“供需”差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于西部,故能源消费东部大于西部,而我国的能源资源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故西部能源供大于求,而东部供不应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于西部。(3)西部天然气的开发对西部的意义,主要从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和保护环境等方面分析。(4)对东部地区的影响,主要从为东部提供大量天然气,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状况;改善能源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并减少了煤炭的使用,可减少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我国主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概况;调用课本相关内容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D地地处黑龙江、松花江和__________三条河流汇合处,主要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__,与华北平原相比,该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自然劣势是__________。(4分)
(2)与华北平原相比,该地区4-6月份并不存在“春旱”现象,土壤表层经常处于湿润状态,简 要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3分)
(3)2005年11月13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监测发现苯类污染物流入第二松花江,造成水质污染,污染带历时一个多月后,于12月21日整体移出松花江,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谈污染带滞留时间长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1)乌苏里江(1分);春小麦(1分);热量不足(2分)?
(2)气温回升幅度小,蒸发较弱;春季有积雪融化,缓解旱情;冻土层广泛分布,防止了地下水的下渗(3分)
(3)污染源地距松花江入海处距离远;冬季河流水量小,并且有结冰期,流速慢(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