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17 04:09:51
1、单选题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地形及海洋资源的利用条件
②国家给予各区域的对外开放政策
③原有的社会经济及科学文化基础
④区域所拥有的气候条件与矿产资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由于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发展迅速,而非珠三角地区经济基础差,发展慢。故差距拉大。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26分)甘蔗是我国主要糖料作物之一。最适宜甘蔗生产的水热条件为年降水量1500 ~2000 mm之间,生长期内≥10℃积温6500℃以上。根据下列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3)题。
材料一:下表为1990~2010年广东、广西甘蔗生产状况统计表。
| 年 份 | 种植面积(104hm2) | 产量(104t) | ||
| 广东 | 广西 | 广东 | 广西 | |
| 1990 | 29.06 | 31.99 | 2165.5 | 1501.8 |
| 2000 | 17.81 | 50.87 | 1253.2 | 2937.9 |
| 2010 | 15.49 | 106.93 | 1300.1 | 7119.6 |

参考答案:
(1)种植面积广东减少,广西增加;(3分)产量广东先减后略增,广西持续增加。(3分)
主产区分布变化特征:由北海市向西部沿海平原地区扩展;(3分)由南宁——贵港向上游河谷地区扩展;(3分)由南部地区向北部地区扩展。(2分)
(2)气温高且风力大,蒸发强;(4分)受南面海南岛中部山地阻挡,降水较少。(4分)
(3)开发水电。红水河流域水力资源丰富。(2分)发展燃料乙醇。制糖业发达,产生大量的制糖废料。(2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1990~2010年广东、广西甘蔗生产状况的变化特征是种植面积广东减少,广西增加;产量广东先减后略增,广西持续增加。据材料二可以总结出:广西甘蔗主产区分布的变化特征是由北海市向西部沿海平原地区扩展;由南宁——贵港向上游河谷地区扩展;由南部地区向北部地区扩展。
(2)广东雷州市干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温高且风力大,蒸发强;又受南面海南岛中部山地阻挡,故降水较少,形成干旱。
(3)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广西发展清洁能源的优势方向是:开发水电,红水河流域水力资源丰富。制糖业发达,产生大量的制糖废料,发展燃料乙醇。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左图为我国某区域图,右图为黄河上游的有色金属“走廊”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参考答案:(1)该湖区位于大陆内部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或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降水量少;地处内流区,河流径流量小,入湖水量少;太阳辐射强(光照强,日照时间长),故蒸发量大;多大风天气,多风加剧淡水蒸发。
(2)分布:沿祁连山山麓(或河西走廊),集中分布在河西走廊山前的绿洲上;原因:山麓地带海拔较低、地势平坦;山麓地带多绿洲分布,水源条件好。
(3)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或矿产资源丰富),铁路运输便利(只写交通运输便利不得分),水能资源丰富。
(4)开拓国内外市场;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冷藏保鲜技术的提高。
(5)关闭部分机井: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避免地下水位下降;压缩农田面积:减少农业用水量,实现退耕还林还草;推广滴灌技术: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消耗(或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或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 进行生态移民: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12分)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对“区域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其基本步骤如下图所示,根据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阶段Ⅱ成果
(1)我国某区域地貌格局呈半环状,外侧是河流,内侧是广阔的平原,其间是高低起伏的山脉和山地丘陵,大部分地区气候以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主;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总之,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该区域的基本特征。
(2)该区域某平原在历史上曾是一片荒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对该平原进行大规模开垦,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是现在国家已决定停止开发该平原的荒地,并建立自然保护区。
友情帮助:请你按要求与他们一起完成该课题研究。
(1)依据阶段Ⅱ研究成果,推断该区域为我国的?地区。(2分)
(2)比较该区域与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的差异性,完成下表。(4分)
| 比较要素 | 该区域 | 长江三角洲地区 |
| 气候类型 | ?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 典型土壤 | ? | 水稻土 |
| 工业特征 | 重工业为主 | ? |
| 农业发展最有 利的自然条件 | ? | 水热充足 |
参考答案:
(1)东北(2分)?
(2)见表格?(4分)
比较要素
该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
典型土壤
黑土
?
工业特征
?
轻重工业并重,综合性强
农业发展最有利的自然条件
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
?
(3)人口密度小,耕地面积广(2分)
(4)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单产量: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改善耕作制度,加强黑土培肥和水土保持工作;加强湿地资源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坚持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促进珍贵树种更新。(任答二点均可,4分)
本题解析:
(1)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说明该区域纬度高,南北夸度较大,在我国北方;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有山有水,平原广阔,土地肥沃,这是东北地区的典型特征。
(2)根据东北和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阶段Ⅱ成果可以分析两地自然地理特征;东北是我国重工业基地,长三角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所以轻重工业并重,综合性强;农业发展最有利的自然条件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来比较,东北纬度高,热量条件差,但地形土壤有优势,平原广阔,有肥沃的黑土,所以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长江三角洲纬度低,属亚热带,水热充足。
(3)粮食商品率比较高,说明人均粮食生量高,这又和人口与土地有关。东北开发较晚,加上气候寒冷,尤其是三江平原生活条件比较恶劣,人口稀少,而平原广阔,耕地多。该区域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口密度小,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多。
(4)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考虑,农业不仅要增产,还要增效,农民要增收,同时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农业要增产,既然不能扩大耕地面积就只有增加单位面积产量,那就要提高农业技术,增加科技投入,改良耕作制度;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就要提高经济效益,根据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东北有我国重要的湿地和最大的原始森林,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要利用好更要保护好。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局部地区图(下图)”
材料二:“乙省粮食产量、耕地面积变化图(下图)”
材料三:2005年甲、乙两省部分社会经济数据比较
(1)我国骨干铁路的“一横三纵”经过甲省,根据材料一,判断字母所代表的铁路与其名称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
A.a—陇海线、b—京广线、c—京九线、d—京沪线
B.a—陇海线、b—焦柳线、c—京广线、d—京九线
C.a—陇海线、b—京广线、c—京九线、d—焦柳线
D.a—陇海线、b—京九线、c—京广线、d—京沪线
(2)读材料二,判断乙省近年来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耕地面积逐年下降
B.粮食单产水平逐年下降
C.水旱灾害频发
D.农业部门结构调整
(3)乙省粮食产量的变化可能为甲省粮食生产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简述甲省要把握这一机遇,应采取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省分别属于我国的哪个经济地带?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分析影响甲、乙两省经济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甲省应发挥哪些区域优势,实现经济振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提供了粮食销售市场。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改进灌溉技术;改造耕作方式),改造中、低产田,加强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
(4)甲省属于中部经济地带,乙省属于东部经济地带。 影响甲、乙两省经济水平的差异是:①乙省临海,具有开放性的位置和便利的海运,利于发展开放型经济,甲省较闭塞;②近代工业乙省比甲省发展早,经济基础较好;③乙省人
们的思想观念较甲省开放;④乙省产业结构较甲省优化,城市化水平较高;⑤乙省比甲省具有政策优势。
(5)①发挥交通优势,推动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的发展;②建设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基地;③建设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生产基地;④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⑤利用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