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16 08:34:24
1、单选题 图中景观位于黄河的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发源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及各河段的特征。图示为黄河某一河段的剖面图,河堤远远高于河两岸的地势,形成了“地上河”,黄河在中游流经了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这里植被遭到破坏,地表得不到保护,在夏季多暴雨的情况下,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大量的泥沙被携带,到下游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高高在上的“地上河”,所以我们推断黄河“地上河”段景观出现在黄河的下游。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南水北调示意图(见下图)。
材料二?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图(图甲、图乙)。
材料二?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14年底通水,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1)中线调水工程的起点是__________。(1分)
(2)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调水的主要调入区是?(华北、西北)。东线工程主要利用京杭运河作为输水渠道,以节省投资,与中线工程相比,东线的主要不利条件是什么?(3分)
(3)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3分)
(4)小明、小强两同学考察后,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调入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为课题,开展探究活动,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看法。①小明认为:利大于弊;②小强认为:弊大于利。你赞成哪位同学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丹江口水库?(1分)?
(2)华北?水质较差?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需要动力提水。(3分)?
(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适当调整水价,提高节水意识(3分)?
(4)我赞成①(小明,利大于弊)。(1分)理由:缓解了华北地区水资源供应紧张状况,促进社会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2分)我赞成②(小强,弊大于利)。(1分)理由:由于不合理灌溉,可能导致华北地区土壤次生盐碱化更严重。(2分)(任选一个看法回答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1)读材料一图,可以看到,中线调水工程起点是丹江口水库。?
(2)读植被一图,可以判断,南水北调调入区是华北。?与中线工程相比,东线的主要不利条件是,东线沿途经过地区人口众多,经济水平较高,污染多,水质较差。?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需要动力逐级提水。 ?
(3)缓解用水的紧张状况,节水措施包括: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发展喷灌、滴灌技术,种植耐旱作物。适当调整水价,提高节水意识,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4)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南水北调,对调入区来说,缓解了华北地区水资源供应紧张状况,促进社会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所以认为利大于弊。赞成①(小明,利大于弊)。?大量淡水调入,由于不合理灌溉,可能导致华北地区土壤次生盐碱化更严重。认为弊大于利,我赞成②(小强,弊大于利)。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图为部分学者构想的“引渤入疆(引渤海水进入新疆)”工程线路(图中虚线)示意图。据此回答题。
小题1:下列关于该工程的说法合理的是
A.带动机械工业发展
B.主要采用管道输水
C.全程实现自流输水
D.尽量连通沿线径流
小题2:其建设过程中,若环保措施不力,对沿线的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主要有
A.改变气候类型
B.破坏地表植被
C.诱发地质灾害
D.降低地下水位
参考答案:
小题1:AB
小题2:BC
本题解析:
小题1:“引渤入疆(引渤海水进入新疆)”工程主要是将海水输送到新疆。新疆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海拔高于第三级阶梯,所以沿线不能自流供水,所以能带动机械工业的发展,输入液体主要通过管道输水。海水性质与内河不同不能与沿线的径流连通。故A、B正确。
小题2:“引渤入疆(引渤海水进入新疆)”工程采用管道运输海水,工程过程中容易导致植被的破坏,植被破坏能诱发地质灾害。所以本题选择BC选项。
点评:本题以构想中的“引渤入疆(引渤海水进入新疆)”工程为载体考查对该工程的评价及影响,难度一般。解答时注意工程沿线的地势、地形、植被、气候等自然要素。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是“沿109°E、32°N~37°N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
A、B、C、D所代表的地形单元分别是
A. 黄土高原、渭河谷地、秦岭、汉水谷地
B. 内蒙古高原、黄河谷地、秦岭、河西走廊网?
C. 华北平原、江淮平原、大别山、皖南地区
D. 黄土高原、渭河谷地、大巴山、四川盆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直接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和该地区的地形剖面图判断,C为秦岭;B为渭河谷地;A为黄土高原;D为汉水谷地。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我国的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并能结合经纬度位置和地形起伏进行准确的区域定位。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龙首渠修建于汉武帝时期,该工程从洛水上游开渠引水,灌溉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以东的四万多公顷土地。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两千年前的先民们发明了井渠施工法,在商颜山今称铁镰山(高约120多米,黄土覆盖的古原)西段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引水隧洞,主要目的是
①减少水分蒸发②获得更多的雨水补给③实现自流引水④分段施工,降低工程难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小题2:如今的商颜山塬崖壁立、沟壑纵横,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原因是
A.断裂谷地
B.风力沉积作用
C.向斜谷地
D.流水侵蚀作用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区域地理和读图分析能力。
小题1:注意左上角的示意图,井渠为竖井,与新疆坎儿井的修筑一样,竖井的作用之一就是利于取土,工程难度就低了,且可借助开凿的引水隧洞的高差实现自流引水。
小题2:结合材料该地区应属于类似黄土高原的地质,故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主要为流水侵蚀的结果。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