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16 08:33:43
1、单选题 图为半球示意图,a为昏线。图中表示地球绕日公转方向的箭头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读图可知,位于北半球,a为昏线,由此可知④为18:00,①为0:00,同时①为于180°经线,全球为于同一天,
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本题难度:困难
2、单选题 关于太阳高度的正确叙述是
A.昼半球各地太阳高度都大于0度
B.晨昏线上,太阳高度小于0度
C.某一地点,一天中太阳高度不会发生变化
D.纬度高的地方太阳高度总是较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太阳高度的概念。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为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昼半球各地太阳高度都大于0度;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度;一天当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距离直射点的位置越近,太阳高度越大。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读图(地球俯视图),回答以下问题:(12分)
(1)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2)点C的地方时为??时,点A地方时为?时,点A的昼长为?小时,日落时间为?时。
(3)A、B、C、D四点中,正值日出的是?点,处于昏线上的点有?。
(4)此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的点是?和?,E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大小为??。北京正午时刻旗杆的影子朝向是?(向北/向南)。
参考答案:(1)23°26′N?(2)12时? 21时? 18小时? 21时?(3)B点? A点和D点?(4)A点和C点? 66°34′?向北
本题解析:(1)图示自转方向呈逆时针,判断为北半球;根据图示的晨昏线分布判断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为极昼,故判断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故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图示C点所在纬线为昼半球的平分线,故地方时为12时。结合D点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时,故推算A点较D点东侧45°,故地方时较D点早3个小时,为21时。此时为A点的日落时间,故判断A点的下午为12:00---21:00,故计算昼长为18小时。(3)根据自转方向判断,经过晨昏线AD即将进入夜半球,故判断A、D点位于日落时,而B点即将进入昼半球,故判断为日出时。(4)图示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故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故选AC点。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计算即可。北京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故正午太阳始终位于其正南,故日影终年朝北。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晨昏线图的基本判读方法和时间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计算等地球运动意义分析的一般规律,注意及时总结规律,利用知识规律解题,形成分析思维。难度一般。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代表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的曲线:A?,B?。(填 “纵波”“横波”)。
(2)地壳的上层F是?层,下层G是?层,F层与G层密度的比较是F?G(填“>”、“<”或“=”)。
(3)D、E是地球内部分层的界面,D是?面,E是?面。在D界面随深度增大,横波发生的变化是?,纵波发生的变化是?。
(4)一般认为I层的物质组成是?的硅酸盐类矿物。
参考答案:(1)横波、纵波?(2)硅铝层、硅镁层、<?(3)古登堡面、莫霍面、突然消失、迅速降低?(4)铁、镁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1)图示A波的传播速度较B波慢,故判断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2)图示地壳的上层为硅铝层,而下层为硅镁层。由于硅铝层密度小,故分布于上层。(3)图示D位于地下约2900KM深处,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表示古登堡界面,而E表示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图示D界面以下横波消失,而纵波的速度也明显下降。(4)图示I层表示地幔,组成物质为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甲、乙、丙三地某年内的日出时刻变化曲线图”,图中的a、b、c、d、e代表节气,其中a为秋分。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三地按地理方位由南到北的顺序是
[?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丙、乙、甲
D.乙、丙、甲
2、下列关于图中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
A.a和c代表的节气相同
B.甲、乙、丙三地中,甲地位于最东方
C.一年内,总是甲地最先看到太阳
D.三地中,丙地位于东七区
参考答案:1、C
2、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