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16 08:25:21
1、单选题 若黄赤交角变成20°,则(?)
A.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变大
B.寒带变大
C.温带变大
D.回归线的纬度依然是23°26′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黄赤交角变小,则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变大,而回归线之间为热带,故热带变小;由极圈到极点的范围为寒带,故寒带范围变小,则温带范围变大。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黄赤交角变化对回归线和极圈的影响,知识性试题,简单题。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读地球公转的“二分二至”图,回答5-8题:
小题1:图中字母C所代表的节气名称是?(?)
A.春分
B.秋分
C.冬至
D.夏至
小题2:有关国庆节前后太阳直射点和地球公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到AB之间,速度减慢
B.地球公转BC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C.地球公转到CD之间,速度逐渐加快
D.地球公转到DA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小题3:当北京时间为3月21日12时时,全世界还有?(?)
A.多一半地方是3月21日
B.恰好一半地方是3月20日
C.恰好一半地方是3月21日
D.少一半地方是3月21日
小题4:当公转到A时,下列地区出现的地理现象,可信的是:(?)
A.悉尼正值少雨期
B.华北平原正收割小麦
C.长江口海域盐度较高
D.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C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根据图示:A为冬至日,B为春分日,C为夏至日,D为秋分日。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小题2:本题考查直射点的位置。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国庆节(10月1日),地球位于公转轨道D与A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且向南移动。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小题3:本题考查日期分界线。地球上的日期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180°经线,另一条是0:00所在经线。北京时间为3月21日12时,180°经线的地方时为3月21日16点,则全世界3月21日的范围为16小时,3月20日的范围为8小时。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小题4:公转到A位置为冬至日,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悉尼多雨;华北平原小麦越冬;长江为枯水期,河口盐度高;北印度洋洋流为逆时针。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左图为甲、乙、丙三地等高旗杆正午影子变化曲线和朝向示意图,右图为①、②、③、④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示意图(图中节气为北半球节气),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有关左图中甲、乙、丙三地地理现象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地有太阳直射现象
B.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乙地
C.自转线速度甲地<丙地<乙地
D.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小的是甲地
小题2:右图中四条曲线能够反映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第一步:根据图中信息确定甲、乙、丙三地的纬度位置。甲地从6月22日到12月22日,影子始终朝北,且影子越来越长,说明甲地在北回归线以北;乙地情况是:6月22日到9月23日中间(大概8月8日左右)影子长度为0,说明太阳直射乙地,8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所以乙地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丙地情况是:12月22日影子长度为0,说明这天太阳直射丙地,12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所以丙地就位于南回归线。第二步:分析选项。A选项,甲地在北回归线以北,没有太阳直射现象,该选项错误;B选项,在赤道和极圈之间,纬度越高的地区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就越大,三地相比,甲地纬度最高,所以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应是甲地;C选项,从纬度数值看,甲地纬度最大,乙地纬度最小,自转线速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自转线速度甲地<丙地<乙地 ,该选项正确; D选项,纬度越低,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很明显,乙地纬度最低,所以,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小的是乙地,该选项错误。
小题2:上题中已经分析出了:乙地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而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即每年有两次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左图可知,乙地6月22日(夏至日)过后一个半月(8月8日左右)有一次直射(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右图中四条曲线显示每年有两次正午太阳高度为90°且6月22日(夏至日)过后一个半月(8月8日左右)有一次直射的只有③曲线,所以C选项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读图(阴影部分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北京时间为2.此日M地的昼长为3.此日N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A.5时
B.8时
C.10时
D.15时
E.6小时
F.12小时
G.15小时
H.18小时
I.40°
G.90°
20°
70°
参考答案:1. A
2. D
3. A
本题解析:试题解析:
1.考查时差的计算,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24时(0时)故45°E地方时(东三区)为0时或24时(顺地砖自转方向看,经度越来越大者为东经,)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为5点(东加西减,相邻时区差1小时)。
2.图中判断M点在晨线上(顺地球自转方向,黑夜过度到白昼为晨线),即M点的日出时间为90°E的地方时为3(45°E地方时为0时,东加西减)。根据昼长公式昼长=(12-日出)*2,所以昼长为81小时。
3.晨昏线的分界点纬度=90°-太阳直射点纬度,根据图中信息,太阳直射子啊20°。同时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故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0°S,根据H=90°-纬度差(所求点的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同减异加),N(70°S)正午太阳高度角为40°。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意义。
本题难度:困难
5、单选题 读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图”,回答问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假设黄赤交角变为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5°
B.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
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D.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E.热带和寒带范围扩大
F.温带范围扩大
G.冬至日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变大
H.冬至日北半球昼长变长
参考答案:1. D
2. 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黄赤交角及影响。
1.A项目前黄赤交角为23.5°;错误;B项图示α是黄道与地轴的交角,为66.5°,错误。C项黄赤交角是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错误。故选D项。
2.黄赤交角与回归线的度数相等,而与极圈度数互余,故黄赤交角的变化与热带与寒带的变化一致,故选A项。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