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20-01-16 08:21:0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7分)

(1)A、B两区的主要农作物分别是?、?。(2分)
(2)说明A、B、C三地区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主要特点。(5分)


参考答案:(1)春小麦?冬小麦(2分)
(2)商品谷物农业(1分)?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等(2个要
点得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农业生产。
(1)A处纬度较高,为春小麦;B处纬度较低,为冬小麦。
(2)ABC为美国中央大平原的小麦、玉米带,为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特征:大规模生产、
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14分)
材料一:图甲为“内蒙古自治区简图”,图乙表示内蒙古自治区不同经度的植被(包括森林、草原和农作物)覆盖率的变化情况。

材料二:内蒙古有富煤之忧,窝电之困。内蒙古“十二五规划”提出“煤从空中走”和 “煤—电—用”一体化发展战略,围绕“用”这个核心进行规划,主要有:煤—电—冶(有色金属冶炼);煤—电—化(重化工业);煤—电—热(热电联产);煤—电—建(建材产业)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1)图甲所示的植被覆盖率空间变化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分析该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河套平原被誉为“塞外江南”,其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有:地势平坦、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2分)
(3)呼伦贝尔地区主要的农业类型是?。保护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内蒙古自治区提出“煤从空中走”,将输煤变为输电,试评价这种做法对内蒙古自治区产生的影响。(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内蒙古建设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意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植被覆盖率自东向西逐渐降低,在107°E附近植被覆盖率明显升高(1分)?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107°E附近(河套平原地区),由于水资源较为丰富,耕地比重大,植被覆盖率升高(2分)
(2)光照资源丰富?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任答两点得2分)
(3)畜牧业(1分)?合理放牧,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建人工草场;合理利用水资源(任答两点得2分)(4)利: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减轻运输压力,减少损耗,节约运输成本(2分)?弊:加重当地环境污染;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1分)
(5)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延长产业链,增加经济效益;减少废弃物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增加就业机会(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来谈)


本题解析:
(1)读图乙得到甲图植被覆盖率由东向西降低,从图中107°E附近植被覆盖率在趋势线以上,两侧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在趋势线以下得到107°E植被覆盖率明显升高。再从甲图中降水量从东向西减少,河套平原农业的发展使植被增加两个方面说明原因。
(2)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包括热量、光照、降水、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河套平原纬度较高,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热量、降水对农业生产并不十分有利,其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应从光照、地形、土壤、水源来说明。
(3)呼伦贝尔地区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东部,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草类生长良好,农业生产应以畜牧业为主,过度利用草场资源是当地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措施实际上就是回答合理利用保护该地区草场资源的措施。
(4)内蒙古变输煤为输电的影响既要回答有利影响,又要回答不利影响。火力发电排放污染物多,用水量大,因此其不利影响主要是加重当地环境污染;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
(5)从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延长产业链,增加经济效益);生态(减少废弃物排放,减轻环境污染);社会(增加就业机会)三个方面说明内蒙古建设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材料一:2012年5月14日,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该示范区地处中西部结合带,是全国唯一跨省设立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该示范区的设立,有利于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实力,为中西部地区合作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探索新途径、新模式、发挥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材料二:黄河金三角范围与周边省会城市地理关系图

材料三:“黄河金三角区域”是世界苹果主产区中唯一符合苹果七项生态指标的最佳优生区。当地的苹果园经常通过果树下大片种植白三叶草(矮生的草本及多年生植物)来改造土壤,综合协调土壤中的水、热、肥、气等各项指标,(如种草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通气性。)调节果园局部小气候等,对果树生长十分有益。
(1)说明当地苹果园通过种草能改善土壤中的水分和肥力的理由。(4分)
(2)分析该示范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8分)
(3)阐述产业转移对“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8分)
(4)“黄河金三角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但由于交通运输制约限制了煤炭经济的发展。请提出三条既能减轻交通运输压力又能将煤炭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的具体建议。(6分)


参考答案:
(1)种草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墒情(或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水分条件;(2分)
种草能减少表土流失,减少肥力流失;(或种草能作为绿肥还园,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2分)
(2)地处中西部经济带结合处,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地理位置优势;原材料和能源等供给充足;?劳动力和土地丰富且廉价;交通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或投资环境改善);政策扶持力度大。(每点2分,满分8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3)该地区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工业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2分),该区向东部发达地区迁移的人口会减少,其他地区人口迁入该区可能会增加(2分);区域内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2分);城镇规模扩大,(城市数目增多),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2分)。
(4)科技创新,对煤炭进行深加工,延长煤炭产业链; 建设坑口电站,通过电力输出增加煤炭外运;
在本地建设高耗能工业。(每要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6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1)在苹果园种草,增加植被,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墒情,减少水土流失;种草可以作为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2)该区域位于中西部经济地带的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的地理区位优势;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示范区);该区域能源和资源丰富;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土地廉价;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这些都是其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
(3)该地区承接了产业转移,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该地区迁出人口减少,迁入人口增加;产业转移会促使当地人口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由农村向城市迁移,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提高。
(4)可以将煤炭资源转化为电力向外输送;对煤炭进行深加工,延长生产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或者在本地建立高能耗工业,减少煤炭外运量,同时也取得了经济效益。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美国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的原因有? (? )
①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美国的农业生产实现了地区生产的专业化
②先进的科技;现代化的农业,大规模的机械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③大部分地区地处亚热带,热量充足,气候类型多样
④耕地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30%,地势平坦,灌溉条件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美国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高,先进的科技;现代化的农业,大规模的机械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为发展旅游,我国某旅游公司购买了某国已退役的航空母舰,但必须首先由甲海驶抵乙海,然后续航到我国。读图完成下面2题。

小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为里海
B.乙为黑海
C.该海峡为土耳其海峡
D.该海峡为霍尔木兹海峡
小题2:以下不属于乙海沿岸盛产的水果是?
A.柑橘
B.无花果
C.荔枝
D.葡萄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
小题1:结合经纬度位置,图示为土耳其海峡。
小题2:图示乙为地中海,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夏季高温少雨,盛产柑橘、无花果、葡萄等,而不适宜荔枝生长。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