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16 08:17:10
1、单选题 读“1989年~1990年国际考察队穿越南极大陆路线图”,回答题。
1.在穿越南极大陆的过程中,考察队员最可能遇到“迎头风”的路段是2.当考察队员抵达南极点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南极半岛南端到南极点
B.从南极点到东方站
C.从东方站到和平站
D.从南极半岛南端到和平站
E.武汉白昼接近一年中最短
F.亚洲高压一年中最强
G.南极大陆的风一年中最猛
H.地球公转的速度一年中最快
参考答案:1. A
2. A
本题解析:1.试题分析:南极大陆位于极地东风带,其盛行风是东南风,依据图示:从南极半岛南端到南极点最可能遇到“迎头风”;从南极点到东方站和从东方站到和平站的路段接近顺风。故选A。
考点:风带
点评:本题考查南极的极地东风带的风向,试题难度较小,解题关键是掌握极地东风带的实际风向。
2.试题分析:当考察队员抵达南极点时的时间是12月12日,接近冬至日,所以武汉白昼接近一年中最短;.亚洲高压一年中最强和.地球公转的速度一年中最快的时间都在1月;南极大陆的风一年中最猛的时间在7月。故选A。
考点:地球运动和大气运动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昼夜长短、气压的变化、风速大小和地球公转的速度,试题涉及范围广,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掌握各选项所发生的时间。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有关下面四个铁路枢纽名称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成都②贵阳③柳州④兰州
B.①重庆②贵阳③广州④郑州
C.①成都②株州③广州④包头
D.①贵阳②重庆③兰州④徐州
小题2:当①③城市同时日落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顺时针流动
B.长江口附近等盐度线弯曲幅度变大
C.在②城市观察到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在④城市观察到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
D.①城市比③城市白昼时间短,②城市比④城市白昼时间长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图中铁路线和附近河流可以判断四个铁路枢纽分别是①成都、②贵阳、③柳州、④兰州;
小题2:①成都在③柳州的西北方向,当①③城市同时日落,则说明③城市的昼长长于①城市,②城市(纬度低)比④城市白昼时间长,即可知北半球是昼短夜长,为冬季,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逆时针流动,长江口附近等盐度线弯曲幅度变小,在②、④城市观察到太阳都是从东南方向升起。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襄阳市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指南针和半圆尺进行地理探究实践活动,根据活动现场所拍的照片,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几位同学所进行的地理实践活动是
A.检验勾股定律
B.测量日出的时刻
C.测量当地纬度
D.测量正午太阳的高度
小题2:负责具体测量的甲同学,必须
A.将影子的顶端与半圆尺的中心相对应
B.将影子的顶端与半圆尺的左边相对应
C.将影子的顶端与半圆尺的右边相对应
D.将影子的顶端与半圆尺的顶端相对应
小题3:某日,丙同学观察到自己的影子朝向正北方向时,甲与乙测得的度数为70°,影子朝正东时,观察到度数约为10°,由此推断该地该日的昼长和纬度可能为
A.14小时 30°N
B.14小时 40°N
C.13小时 30°N
D.13小时 40°N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读图,根据图中所示内容分析,可以测量出身高,及正午时的影长,然后求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D对。图中的斜边很难测量,不适合检验勾股定律,A错。日出时影长无法测量,不能根据影长测日出时刻,B错。题中所给条件,无法测量当地纬度,C错。
小题2:将影子的顶端与半圆尺的中心相对应,底边与地面平行,可以直接读取角度的大小,A对。其它方法不能测量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B、C、D错。
小题3:根据材料,影子朝向正北方向时,甲与乙测得的度数为70°,说明该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70°。影子朝正东时,说明此时是18点日落时刻,太阳高度为10°,说明6个小时太阳高度下降了60°,所以日落时刻为19点。据此判断该地昼长为14小时。C、D错。如果是30°N,则太阳直射10°N纬线,北半球昼长未达到最大值,30°纬线处的昼长达不到14时。若是40°N,则直射点是20°N,接近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接近最大值,B对。A、C、D错。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景部分为7月7日,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甲地的时间为
A.15时
B.9时
C.3时
D.12时
小题2:北京时间为
A.6日8时
B.7日8时
C.6日20时
D.7日20时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该题考查的是日期分界线,日期分界线有两条:0时经线和180°经线;0时经线是新一天的开始,由0时经线往东到180°经线为新的一天。根据所给的条件,上图是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可先画出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如图
因为AN、BN为7月6日与7月7日的分界线,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AN左侧为西,右侧为东),可推出AN为新的一天开始的地方,即为7月7日0时,BN为日界线,即180°;根据题意,上图每两条经线间隔360°/8=45°,结合15°每小时,即每相邻两条经线相差3小时,AN经线为0时,甲则为3时(东早西晚),C项正确。
小题2:根据题意,分析上图可判断此时全球昼夜评分,AN经线为0时,BN经线即180°经线则为12时,结合地方时计算的公式:所求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4分钟×经度差(东加西减),北京时间是东八区中央经线120°的地方时,位于180°经线以西,即位于7月7日,两地经度差为180°-120°=60°,所求地的地方时=12时-4分钟×60°=8时,所以北京时间为7月7日8时,B项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南极地区图”,阴影部分为黑夜,读图完成问题。
小题1:太阳直射点所在日期为22日,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A.6月22日14时
B.6月23日2时
C.12月22日14时
D.12月23 日2时
小题2:在图示的时间,下列情况最不可能存在的是
A.孟加拉国正遭受西南季风的袭击导致涝灾
B.澳大利亚农民正在忙于收割小麦
C.我国北方地区遭受寒潮和沙尘暴袭击
D.南极附近水域盐度是一年中偏低的时候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图示中心为南极,故自转方向呈顺时针,故图示夜半球的平分线为90°E,时间为0时,而太阳直射点所在的90°W为22日12时,故计算北京时间120°E,时间为23日2时,且此时南极圈内出现极昼,故判断为12月。
小题2:图示时间表示北半球冬至日,孟加拉国遭受西南季风影响为北半球夏季,A错误。此时澳大利亚为夏季,正处于小麦收割季节,B正确;我国为冬季,受寒潮、沙尘暴影响,C正确;南极附近气温高,大量极冰融化导致海水盐度较低,D正确。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掌握二分二至日的晨昏线分布特征,和晨昏线图示的时间计算基本方法。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