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16 08:11:34
1、综合题 下图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读图回答:(17分)
(1)图中与长江干流相交的铁路线,自西向东依次是:A是?线,B是?线,C是?线,D是?,E是京沪线。
(2)写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商品粮基地名称:① ?②?
③?④ ??⑤ ?。
(3)近些年来,长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防洪成为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请谈谈原因以及治理措施(5分)
(4)分析上海成为我国最大外贸港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1)成昆?焦柳?京广?京九
(2)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成都平原
(3)原因:中上游植被近年来遭到破坏,泥沙淤积严重;中游许多大湖,围湖造田,造成分洪能力减弱。
①中上游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②整治河道,加固大堤?③修建水利工程,如三峡水利枢纽、水库
(4)①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即可以兼作海港和河港?②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③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城市和外贸基地,人、财、物的优势对港口的建设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全国重要的铁路干线。根据图示:A是成昆线,B是焦柳线,C是京广线,D是京九,E是京沪线。
(2)本题考查中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根据图示:①是江汉平原②是洞庭湖平原③是鄱阳湖平原④是太湖平原⑤是成都平原。
(3)本题考查洪涝灾害的成因和防治。中游地区洪涝灾害加剧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中上游植被近年来遭到破坏,泥沙淤积严重;中游许多大湖,围湖造田,造成分洪能力减弱。应采取的措施是中上游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整治河道,加固大堤;修建水利工程,如三峡水利枢纽、水库等。
(4)本题考查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上海成为我国最大外贸港的原因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即可以兼作海港和河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城市和外贸基地,人、财、物的优势对港口的建设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各组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关联性的是?
A.旱灾—寒潮—生物灾害
B.暴雨—山洪暴发—泥石流
C.旱灾—森林火灾—鼠灾
D.滑坡—地震—全球气候变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特征。A项旱灾和寒潮没有直接的关联性;错误;C项森林火灾和鼠疫没有直接的关联性;错误;D项滑坡、地震和全球变暖没有关联性;错误。故选B项。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1781年,冰岛拉基山火山喷发,其产生的有毒气体和饥荒使冰岛人口减少了1/5;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9.2万人死亡;1985年,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一次中等规模喷发也造成了2.3万人死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火山喷发
A.不属于自然灾害
B.属于孕灾环境
C.属于致灾因子
D.不属于自然异变
小题2:材料中三次火山喷发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不同,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A.致灾因子强度不同
B.人口密度不同
C.抗灾救灾投入不同
D.太阳高度不同
小题3:2010年4月,冰岛南部艾雅法拉火山爆发,此次火山爆发,除了对气候产生影响外,还有可能造成哪些资源的破坏:①矿产资源 ②淡水资源 ③森林资源 ④地热资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火山喷发属于自然灾害形成条件中的自然异变,是致灾因子之一。
小题2:火山喷发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故与太阳高度关系不大。
小题3:火山喷发释放的火山灰和有毒气体会污染大气、河流,熔岩流会毁坏森林、耕地。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自然灾害的形成因子和主要的影响因素,并掌握火山喷发的主要危害等内容即可判断。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为“某大河流域的地质构造与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小题1:若在图中乙处修建一水库,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A.会使图中湖泊不断萎缩,盐度升高,生态破坏
B.河口滩涂面积增速变缓
C.库区周围土地盐碱化严重
D.使河流下游径流量增大,洪涝灾害加剧
小题2:关于图中所示地区地质、地貌和地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向斜成岭,背斜成谷
B.①地地下有可能找到石油
C.地质基础很不稳定
D.从甲到乙,地层形成年代越来越老
小题3:关于图中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河冬季有凌讯现象
B.该流域自然带呈现明显的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C.该河位于我国南方地区
D.该河以降水补给为主,流量季节变化较大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若在乙处修建水库,水库能条件河流下游的径流量,并使带到下游的泥沙减少,故可能导致河口地区因泥沙来源减少,而使沿海滩涂的增速减慢。
小题2:图示甲处中间岩层向下凹,故判断为向斜,而中间地势较两边高,故判断地形为山岭;但②处为背斜,形成的地形不属于谷地,A项错误;结合“背斜储油,向斜储水”的原理,①处地下可能找到水,而不是石油,B项错误;图示的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坚硬,地质基础应较为稳定,C项错误;结合图示从甲到乙的岩层分布,岩层分布由上到下,故岩层年龄越来越老,D项正确。
小题3:凌汛的形成条件:①河流有冰期,②河流自较低纬度向较高纬度流,图示河流自西向东流,故不符合凌汛形成条件,A项错误;图示植被带的变化主要呈现从山麓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向山顶逐渐出现针叶林、高山草原、草甸的变化,应属于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B项错误;根据该地区山麓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项错误;该地区位于大陆东岸的沿海地区,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故判断应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内,故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受季风性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影响,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D项正确。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点较多,但基础性较强,解题需要掌握以下几点:①掌握水库建设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②掌握地质构造的基本判断方法和对地质实践的影响;③掌握凌汛形成的基本条件;④利用自然植被的变化规律判断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⑤能利用海陆位置和自然植被类型判断气候类型。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选修5一自然灾害与防治】
2012年9月7日,云南省彝良县与贵州省威宁自治县交界地区连续发生里氏5.7级(震源深度14公里)和5.6级(震源深度10公里)的地震。震中附近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05人。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后,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和多地发生滑坡。严重影响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震级不高但破坏性大的原因。(9分)
(2)简述为减小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应采取的措施。(6分)
参考答案:
(1)①震源浅,两次地震产生叠加影响;②建筑物抗震强度低;③震中附近人口密度较大。 (9分)
(2)加强监测预警及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地震发生后,迅速制定救援方案应对。(6分,其它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1)地震的破坏性强弱的影响因素有:①地震震级本身的大小;②震源深度;③震中距,即离震中的距离大小;④离地表破裂带的距离;⑤当地的土质,岩性等地质条件;⑥房屋建筑物的质量。依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震级并不高,但是震源深度只有十几公里,比较浅,故破坏性大;而且是连续发生,当两次地震叠加时,破坏性会增大。材料中提到“震中附近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05人。”说明人口密集区离震中较近,即震中距较小,且人口密度较大,故破坏性大。根据图中提到的地震发生位置:横断山区附近。此处位于板块交界处附近,地壳运动活跃,地质条件差,故破坏性大。因当地经济条件落后,故建筑物质量较差,故破坏性大。材料中还提到“震后,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和多地发生滑坡。”说明地震引发了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不仅会影响救援,还会增大地震所产生的危害。
(2)针对地震破坏性强弱的影响因素和所产生的危害,加上地震的不可抗拒性,故在减小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时要注意做到:加强监测预报,并有提前做好的应急措施,做到应急物资的准备,在地震发生后,迅速进入救援状态;提高人们对地震的防灾减灾意识,减小在地震发生的短时间里做好自我应对;在建设时,依靠科技,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