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16 07:47:08
1、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某地河流实测流量和降水量,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是(? )
①.雨水?②.地下水? ③.季节性积雪融水?④.冰川融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图中反映了该河流8月中旬的一次降水与径流的变化过程。最大降水与最大流量之间有个时间差,近年观测发现这个时间差逐年变大,这可能是由于(? )
①.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②.流域内种草种树,植被覆盖率提高
③.全球气候变暖? ④.退耕还沼和退耕还湖效果显著
A.①②? B.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3)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暴雨(24小时雨量超过50 mm)出现较多。这里暴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
①.锋面活动? ②.受地形阻挡,地处背风坡
③.台风活动? ④.赤道低压控制,对流旺盛
参考答案:(1)A? (2)D? (3)C
本题解析:第(1)题,该河流流量的大小与降水量的多少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相关性,因此雨水为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此外,即使在没有雨水的时段,该河也存在一定的流量,说明它还受到地下水的补给。第(2)题,由降水转化为径流所花的时间,往往与该地湖沼的调节能力强弱、该地土壤和植被涵蓄水源的能力大小有关。植被覆盖率越高,湖泊沼泽的面积越大,它们涵养和调节水流的能力就越强,由降水转化为径流的时间就越长。第(3)题,这是我国某地的河流,因此不可能受到赤道附近的赤道低压控制;地处背风坡的地方,降水的几率较小,更不易形成大暴雨。这里的暴雨主要受锋面活动和台风活动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读尼日尔河流经地区示意图,回答题。
小题1:尼日尔河水文的一大特点是:下游有两次洪峰,而上、中游则只有一次。6月一9月的雨水使上游出现洪峰,洪峰向下游缓慢移动,洪峰要在次年1月才到达下游。这样,就使得下游在当地雨水造成的洪峰到来之前出现一次“过早”的洪峰。上游河水到达下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主要原因是
①河流上建有许多水库?②地势平坦,水流缓慢?③中游地区的强烈蒸发和渗漏,洪峰流量愈向下游愈小?④下游水量过大中游水量不易下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小题2:下图中能表示尼日尔河上、中、下游的流量变化的是
A? B? C? D
小题3:造成尼日尔河上、中、下游流量出现第17题所示的变化的原因有
①上游和下游为热带多雨区?②上游和下游多地形雨
③中游为气候干旱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④中游农业灌溉用水量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地势平坦,水流缓慢;中游地区的强烈蒸发和渗漏,洪峰流量愈向下游愈小是导致上游河水到达下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的主要原因。
小题2:上游和下游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大,径流量大;中游属于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比较大,径流量相对较小。
小题3:尼日尔河:这条河流流程长,呈弧形水系,上游地区发源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大,径流量大,中游主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径流量有所减少(降水量有所减少,加之热带草原区的动物饮用水),下游在尼日利亚境内,降水量又增加,径流量有所回升,但不明显(下游在尼日利亚境内有大片的种植园农业,灌溉水量增大)。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尼日尔河水文特点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上游河水到达下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的主要原因;尼日尔河上、中、下游的流量变化及原因等相关知识。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下图是我国40 °N两区域河流图,甲河注入太平洋,乙河下游为荒漠,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共16分)
(1)甲图中两湖泊对河流的作用:① ?,② ? 。该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 。河流分上下游两段,航行条件较好的是 ? 段,原因是 ? 。
(2)乙图中河流补给水源是 ? ,径流季节变化较甲图中河流 ,径流年际变化较甲图中河流 ?。
(3)甲图所示地区水循环主要方式是 ? ,乙图所示地区水循环主要方式是 ? 。
(4)甲河下游属于___________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图所示地区属于 ___________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源头?调节 雨水 下游 地势低平水流平稳?
(2)冰川融水 大 小?
(3)海陆间的循环 陆地内循环
(4)温带季风气候?冬寒冷干燥夏高温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甲河注入太平洋,所以①湖泊是源头,②湖泊对河流径流量起调节作用。该河是外流河,向东流入太平洋,所以流经季风区,主要补给水源是雨水。河流下游河段是平原地形,水流平缓,航行条件较好 。
(2)图中乙河源头位于高山区,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夏季水量多,冬季断流,径流季节变化大,每年的平均气温变化不大,冰川融化量也就变化不大,径流年际变化小。
(3)甲图河流注入海洋,水循环方式主要是海陆间的循环。乙图河流最后消失在沙漠,属于陆地内循环。
(4)甲河注入太平洋,纬度在我国40 °N,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冬寒冷干燥夏高温多雨。乙图中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是 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读图,完成题。
小题1:在图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 )
A.蒸发
B.地表径流
C.降水
D.水汽输送
小题2:联系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并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是( )
A.大洋环流
B.水循环
C.大气环流
D.岩石圈物质循环
小题3: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 )
A.板块内部
B.海洋内部
C.板块交界处
D.大陆内部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
小题2:本题考查水循环的意义。水循环联系了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并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小题3: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点评:本题借助地理示意图考查水循环的环节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难度居中。解答本题还需注意火山、地震的发生位置处于板块交界处。水循环的主要类型及环节: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世界农产品交易中地区虚拟水资源的流动图,回答问题。
虚拟水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虚拟水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而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
虚拟水资源的概念是用来描述水资源管理的,可以作为判定水资源在国际贸易中的流动情况。许多国家虚拟水资源的进出口以农产品和工业产品表现出来,每年全球范围内商品中虚拟水资源的流动量为16250亿立方米,约占全球水资源总消耗量的40%。这些虚拟水资源中的约80%的流量都和农产品交易相关,其余部分由工业产品构成。
1.图示各地区中,虚拟水资源流入量最大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北美洲的虚拟水资源流动量大,总体情况是流出量_____于流入量;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水资源利用的角度,说明虚拟水资源流动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针对我国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形势,如何调整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西欧;经济发展以工业为主,农产品进口量大;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需求量大;地处温带地区,热带农作物需要进口。
2.大;北美洲地广人稀;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规模大,农业现代化程度高。
3.因地制宜利用水资源;弥补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的不足。
4.增加虚拟水资源(或耗水量大的农产品)的进口,减少出口。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