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16 07:03:43
1、单选题 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属于
①减少人自身的易损性?②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减少易损性
③工程措施减少易损程度?④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可以减少人自身的易损性;属于通过工程措施减少易损程度。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读某地一月等温线和不同月份台风移动路径图,回答4~6题。
小题1:关于图示半岛一月气温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海气温低,内陆气温高
B.沿海气温高,内陆气温低
C.北部温差大,南部温差小
D.北部等温线向南凸,南部与纬线平行
小题2:关于“梅雨”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梅雨也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B.东亚临海各国都受到梅雨影响
C.我国东部广大地区深受梅雨影响
D.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即为梅雨天气
小题3:下列对东亚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亚各国受台风影响的时间相同
B.台风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属于反气旋
C.4到7月台风移动路径变化方向与7到10月相同
D.台风移动路径变化方向与气压带、风带有关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根据图示:图中半岛为朝鲜半岛,半岛等温线向南凸出,说明半岛中央气温较低,主要受地形和海陆分布的影响。北部大陆性强,温差大,南部海洋性强,温差小。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小题2: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梅雨也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根据图示东亚的朝鲜无梅雨影响;我国江淮地区受梅雨影响,但是占国土面积小。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小题3:台风中心为低压,东亚沿海国家容易受到台风的影响,而且时间不同;台风移动路径变化方向与气压带、风带有关。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图中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历史上图示地区所在国家还曾经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今天的“亚欧大陆桥”也经过该地。读下图,回答问题。(14分)
(1)请简要分析Rl和R2两河的的流量变化特点及原因。(4分)
(2)分析白风暴的主要来源及形成原因。(4分)
(3)第二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它横贯我国东西,同时
连接了亚欧大陆东西两岸。据此请分析该铁路的地理意义。(6分)
参考答案:(1)河流流量变化:①空间分布,上游水量大于下游。(1分)因为上游地区工农业用水量大,消耗了水源。(1分)②时间分布,夏半年大于冬半年,(1分)因为河流补给来源于高山冰川融水,受气温影响大。(1分)
(2)“白风暴”中的盐尘主要有两个来源:—是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2分)二是湖面缩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L湖是咸水湖)。(2分)
(3)①有利于东西部之间的物质、信息和文化的交流(2分);②带动沿线各国及各地区的经济发展(2分);③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民族团结,维持了地区稳定。(2分)④激活了欧亚路网,提高了运输效率。(2分)(任意答对3点可得满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如图表示“寒潮—大风—雪灾”的灾害链。图中①②③④所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A.①雪灾 ②大气污染 ③生物冻害 ①低温
B.①雪灾 ②大气污染 ③低温 ④生物冻害
C.①大气污染 ②雪灾 ③生物冻害 ④低温
D.①低温 ②大气污染 ③雪灾 ④生物冻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寒潮是大规模强冷空气活动,伴有降温、大风、雨、雪、霜冻等天气,图中几条灾害链分别是寒潮→①雪灾→农牧区雪灾;寒潮→大风→ 沙尘暴→②大气污染;寒潮→③低温→④生物冻害。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目前,对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正确的是
A.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做好防范工作
B.发射气象卫星,消除气象灾害
C.大范围开展人工降雨,消除旱情,治理沙漠
D.将人口撤离气象灾害多发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气象灾害的防治。气象灾害包括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的防治主要是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工作。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