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16 06:46:47
1、单选题 下列有关三类岩石转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片麻岩经变质作用可转变为花岗岩
B.砂岩经外力作用可转变为流纹岩
C.石灰岩经外力作用可转变为页岩
D.大理岩经变质作用可转变为玄武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花岗岩经变质作用可转化为片麻岩,A错误;流纹岩属于岩浆岩不可能经外力作用生成,B错误;页岩属于沉积岩,可经过外力作用而生成,C正确;玄武岩属于岩浆岩不可能由变质作用生成,D错误。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掌握地质循环过程和常见岩石的类型。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图属于分布我国云贵高原地区典型地貌的是(?)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为沙丘;B为冰川地貌;C为河口三角洲;D为喀斯特地貌。符合题意的是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重要地貌的成因。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分)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下图为辽河流域区域图。图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4.1%;1月平均气温-12.0℃,7月平均气温24.6℃。
(1)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5分)
(2)“丁坝”是辽河河道整治中常采用的一种工程。图中右下角为丁坝景观图,试推断丁坝的作用。(2分)
(3)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4分)
(4)说明图中A地所在地区与其东南部B地地区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8分)
参考答案:
(1)生产生活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地下水位低于河流水位。
(2)保护河岸;提高枯水季节河流水位,利于通航;提高河流流速,减少泥沙在河床中部的沉积。(答对一点即可)
(3)增加水资源量,促进工农业发展;发展内河航运,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改善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或优化投资环境)。(任答两点给4分)
(4)西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雨热同期,灌溉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种植业;东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宜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发展林业和果业。
本题解析:
(1)河流水与地下水的互补关系是由水位决定的,当河流水水位高于地下水水位时(一般为河流汛期),河水补给地下水,当河流枯水期时,一般是地下水补给河水,而此时如果不能补给河水,只能是河流水水位在枯水期比地下水水位高,很可能是泥沙淤积形成了“地上河”;或者是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
(2)“丁坝”是一种疏导河流、保护堤岸的水工建筑物。一端与堤岸连接成“丁”字形,能改变水流,使堤岸不受冲刷,“丁坝”可使泥沙在坝田里淤积,,提高枯水季节水位,有利于河运。所以,“丁坝”的建设既可以保护河岸,又可以减少泥沙在河床中部淤积,提高枯水季节水位,有利于河运。
(3)本题可从水资源决定的河流开发方向思考,但要以解决水资源短缺对区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方面为思考核心。因此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打造东北黄金水道,能增加水资源量,促进工农业发展;发展内河航运,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改善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或优化投资环境)。
(4)本题可以从农业的区位因素等方面加以分析。据图可知:A地区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雨热同期,灌溉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种植业;而东南部B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宜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发展林业和果业。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农业区位因素。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1分)下图为“北半球某较大尺度区域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问题。
(1)根据图示信息推断沿海地区的气候类型,并说明理由。(4分)
(2)判断图示地区具体的内外力作用形式及形成的地貌类型。(4分)
(3)由于人口增长,图中森林正在被日益扩大的耕地所取代。这一变化对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将会产生哪些影响?(3分)
参考答案:
(1)温带海洋性气候(1分)
理由:位于大陆西岸;(1分) 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1分)
沿岸有暖流流经。(1分)
(2)地壳运动;(1分) 形成P处陡坡、东部山地;(1分)
上游流水侵蚀形成V型谷,(1分) 下游流水沉积形成冲积平原。(1分)
(3)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湖泊淤积,河口三角洲增长速度加快;(1分)
涵养水源功能减弱,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大;(1分) 陆地蒸发、蒸腾作用减弱,水循环减弱。(1分)
本题解析:
(1)该地位于大陆西岸,植被为阔叶林,受西风影响,沿岸有暖流流经,为温带海洋气候。
(2)地壳运动使图中东部地区隆起形成山地和陡坡,西部形成低地;地壳隆起使流水侵蚀作用加强,在其作用下,河流上游下蚀形成V型谷,下游沉积形成冲积平原。
(3)森林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被砍伐,其作用下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泥沙含量增多,湖泊和河口处泥沙淤积增多,河口三角洲增长速度加快;同时,雨季时降水汇流速度加快,河流径流量加大,下渗减少,枯水期时,河流缺少补给,径流量减小,因此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加大;森林破环还导致植物蒸腾作用减弱,水循环减弱。
考点:自然地理环境综合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
①a处可能为变质岩?②b处向下钻探可能找到石油
③c处可以挖南北向的地下隧道?④c处比b处易被侵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小题2:图示区域(?)
A.位于北半球
B.此季节,陆地西部地区温和湿润
C.自然带呈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D.若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则d处河流三角洲会减缓向海洋延伸的速度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读图,根据图例,可以看到a处下面是花岗岩,a处的岩层与炽热岩浆接触,可能为变质岩,①对。根据嶹的形态向上拱起,可以判断b处是背斜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从b处向下钻探可能找到石油,[②对。根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可以判断c处是向斜构造,向斜是储水构造,不适合开凿隧道,③错。c处位于向斜槽部,岩石比较坚硬,不易被侵蚀。b处位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容易被侵蚀,④错。
小题2:读图,根据洋流的分布规律,在30°纬线附近的大陆西岸是寒流,根据图中的洋流方向向北流判断,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A错。根据图中的等温线在海洋中部分向南凸,说明海洋气温高于陆地,南半球现在旧冬季。此季节,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图示区域受盛行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B对。图中植被类型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改变,是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C错。若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则d处河流三角洲会加快向海洋延伸的速度,D错。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