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答题技巧《人口与城市》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九)

时间:2020-01-08 13:14:5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该图是2000—2010年我国人口变动情况分布示意图(不含港澳台数据)。读图回答问题。
1.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有
①直辖市的人口数量都增加?②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都增加
③中部大多数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减少?④西部人口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多2.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
①人口增加的地区自然增长率都高?②人口减少的地区人口迁出多于迁入
③人口增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高?④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都吸引人口迁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E.①②
F.③④
G.①③
H.②④


参考答案:1. D
2. D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我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读图可知直辖市中,重庆人口在减少;东部地区人口都在增加;中部地区大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增加;西部地区人口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多。
2.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经济发达地区往往是人口迁入区,即人口增长区,经济落后地区往往成为人口迁出区,即人口减少区。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图4是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某区域图,读后回答下面各题。
1.城市①、②、③的规模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2.影响北部地区城市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3.经过③城市的交通干线在修建时的主要限制条件是4.城市①和④的气候差异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E.地形和气候
F.地形和河流
G.气候和河流
H.矿产和交通
I.沿线河网密布
G.沿线冰川广布
沿线地势起伏大
沿线多沙漠
①市的一月均温比④市的高,①市的年降水量比④市的多
①市的一月均温比④市的高,①市的年降水量比④市的少
①市的一月均温比④市的低,①市的年降水量比④市的多
①市的一月均温比④市的低,①市的年降水量比④市的少


参考答案:1. A
2. B
3. C
4. D


本题解析:1.根据图示:①处位于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方式的交汇处,等级最高,③处只有国道经过,等级最低。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2.北部地区城市密集,主要是沿河谷分布,所以主要受地形和河流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3.③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交通干线在修建时的主要限制条件是沿线地势起伏大。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4.①位于北方地区,④位于南方地区,所以①市的一月均温比④市的低,①市的年降水量比④市的少。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本题难度:困难



3、单选题  中国科学院发表了《中国土地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7亿左右,最多人口数量应控制在16亿左右。据此回答下题。1.报告中所指的“7亿左右”人口数值,其含义是指我国的2.为提高我国的环境承载力,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A.人口合理容量
B.环境承载力
C.维持最低生活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D.环境所能供养的人口极限
E.加大对资源的开采力度
F.开发新能源
G.提高人均消费水平
H.变耕地为工业用地


参考答案:1. A
2. 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
1.指的“7亿左右”是我国最适宜人口数量,即指在有效和持续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下的人口数量,即人口合理容量。
2.A项加大对资源的开采力度,但资源总量不变,则我国的环境承载力不变;错误。B项开发新能源,能增加资源总量,故提高我国的环境承载力,正确。C项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则环境承载力减少;错误。D变耕地为工业用地,使粮食总量减少,可能使环境承载力下降;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Ⅰ所处的人口增长阶段是2.对图中人口增长模式对应国家的描述,正确的是
A.原始低增长阶段
B.加速增长阶段
C.增长减缓阶段
D.现代低速增长阶段
E.Ⅰ可能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F.Ⅱ是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较重的国家
G.Ⅲ是最适宜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家
H.Ⅳ是社会经济和生态压力最小的国家


参考答案:1. A
2. 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和读图分析能力。
1.根据每条横坐标的原点位置确定相应的纵坐标,根据与纵坐标平行的原则读数,故Ⅰ地区的人口出生率约50‰,死亡率40‰,故自然增长率约10‰,故判断为原始型。
2.结合上题分析,Ⅰ判断为发展中国家;Ⅱ地区的人口出生率约10‰,死亡率约10‰,自然增长率约0,故判断为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判断人口增长缓慢,出现劳动力不足,老龄化严重,故B正确。


本题难度:困难



5、单选题  下图为某城市工业、商业、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城市中心距离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I、II、III三条曲线依次代表的功能区是2.图4中可以形成商业区的有3.在③处I类型功能区付租能力有所提高的原因最有可能是该处
A.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B.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C.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D.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E.①③⑤
F.②④⑥
G.①④⑥
H.①②③
I.商品丰富
G.居民购买力大
交通发达
环境优美


参考答案:1. B
2. A
3. 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
1.图示Ⅰ曲线在市中心的付租能力最高,判断为商业区;Ⅲ曲线随距离市中心的距离,付租能力的变化最小,判断为工业区。
2.商业的付租能力高于住宅区和工业区的区位形成商业区。
3.各类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高低受距离市中心距离和交通通达度影响,故③处付租能力较周围地区高,判断为交通便利。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