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7 02:08:21
1、综合题 读图,回答:(20分)
(1)图中A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参与此作用的大气成分是空气分子和?。(4分)
(2)图中B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云层越?该作用越强。(4分)
(3)图中臭氧可以吸收?,主要分布在?层。(4分)
(4)图中二氧化碳、水汽、尘埃主要分布在?层,这些成分对?和 ?均有较强的吸收作用。(6分)
(5)综上所述,此图所示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_____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4分)散射?细小尘埃
(2)(4分)反射?厚?
(3)(4分)太阳紫外线?平流?
(4)(6分)对流?太阳红外线?地面长波辐射?
(5)(2分)削弱
本题解析:
(1)读图,图中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后,以一个质点A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开,所以A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这些空气质点包括空气分子和空气中的微小尘埃。
(2)图中B所示太阳辐射被云层反射回大气上界,表示 的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而且云层越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就越强。?
(3)在平流层中22-27千米的高度,有一个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
(4)二氧化碳、水汽、尘埃主要分布在大气的对流层,这些成分主要是吸收波长较长的辐射,如太阳红外线辐射、地面长波辐射等。?
(5)白天,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夜晚主要表现为保温效应。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河流上、中、下游河段的差异明显,下图表示我国长江向东流的一处蜿蜒曲折的河段。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考虑河岸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受侵蚀较严重的是( )
A.南岸的凹岸
B.南岸的凸岸
C.北岸的凹岸
D.北岸的凸岸
【小题2】长江该河流段的夏秋季节是洪水期,河水主要补给来源是 ( )
①冰川融水 ②大气降水 ③湖泊水 ④季节性积雪融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读图,根据凹岸和凸岸理论,凹岸侵蚀严重,凸岸堆积较多。所以B、D错。根据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右岸侵蚀强,左岸侵蚀弱,所以侵蚀较严重的是南岸的凹岸,A对,C错。
【小题2】根据河道弯曲形态,该段应是荆江河段,洪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和湖泊水系的湖泊水,②、③对,B对。位于中游地区,属于亚热带,高山上没有永久性冰川,所以夏季没有冰川融水,和季节性积雪融水,A、C、D错。
考点:凹岸、凸岸理论,地转偏向力,河流的补给水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图中的中心点为极点,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且晨昏线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恰好吻合。读图回答9、10两题
【小题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A.0°70°E
B.23°26′N 20°W
C.0°110°W
D.23°26′S 100°E
【小题2】若地球公转速度处于一年中逐渐加快的阶段,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A.3月21日15时20分
B.3月21日8时40分
C.9月23日15时20分
D.9月23日8时40分
参考答案:【小题1】A
【小题1】C
本题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晨昏线的综合分析。第9题,晨昏线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恰好吻合,判断此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表示春秋分(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0°);两条经线表示160°E和20°W,结合180°经线的位置,判断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则20°W为晨线(6时),故计算正午12时所在的经线为70°E。
【小题1】第10题,若地球公转速度处于一年中逐渐加快的阶段,则判断为秋分日(逐渐接近近日点)。结合70°E为12时(或20°W为6时),计算北京时间为15时20分。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面①②③④四幅分别表示地球自转、风向、洋流、气旋的示意图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运转,西经度数呈逆时针增加;①正确。南半球风向在左偏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如②图所示应为东南风;②错误。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呈逆时针方向;③正确。南半球的气旋中心气流顺时针辐合;④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地理规律的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包括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如何判断风向,洋流分布规律,气旋反气旋的判读技巧等方面,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考查了学生对地理常识地理规律的灵活运用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要求(2分/空,14分)。
(1)该图表示的北半球节气为 ,其判断依据是
。
(2) 图中AB线是 (晨线或昏线)
(3)A、B、C、D的昼长按从长到短排列: 。 正午太阳高度按由大至小排列 。
(4)此日C地的昼长是 小时,此时C点地方时为 。
参考答案:(1)夏至日 北(南)极圈及其以北(南)出现极昼(夜)
(2)昏线
(3)A D C B D C A B
(4) 12 18:00
本题解析:(1)图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故判断为北半球的夏至日。(2)图示顺着自转方向,经过AB线即将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故判断AB为昏线。(3)图示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全球昼长分布的基本规律:越往北昼越长。正午太阳高度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即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此时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4)图示C点位于赤道,昼长为12时,图示C点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故地方时为18时。
考点:本题考查晨昏线图的综合判断。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二分二至日晨昏线的基本特征,晨线与昏线的判断方法,利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本题还可结合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大小比较;太阳高度的判断等设计试题。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