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7 01:53:32
1、单选题 图8表示“四种农业类型的产值结构和商品率示意图”,读图完成17—18题。
小题1:关于四种农业类型及其农业生产特点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A.甲主要生产水稻,只分布在东亚季风区
B.乙主要生产小麦和玉米,多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区
C.丙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饲养牛羊,机械化水平很低
D.丁主要生产鲜奶及乳产品,只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干旱地区
小题2:与图9经营模式相符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阅读关于家庭农场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家庭农场”起源于欧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家庭农场历史悠久。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称鼓励和支持农民承包的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当前各地方行政村积极开展“互换并地”的政策,减少农户耕作的地块数,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材料二:在吉林省延边州,很多农村青壮年出国劳务、进城打工。为解决农村无人种地的难题,2008年延边州开始探索“家庭农场”模式,即由农场承包村民的土地,付给村民租金。几年来全州土地流转面积和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城镇化率达到67.04%。
(1)比较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家庭农场”生产特点的异同。(6分)
(2)分别评价吉林延边和上海松江发展“家庭农场”的气候条件。(4分)
(3)概述“家庭农场”对吉林延边地区的积极影响。(4分)
(4)分析上海农业用地基本分布于松江、崇明等郊区的原因;分析松江“家庭农场”大量生产蔬菜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
(1)同:两国家庭农场机械化和商品化水平高(2分)
异:新西兰家庭农场以畜牧业为主,经营规模较小(2分);澳大利亚家庭农场为商品化混合农业(小麦-牧羊混合农业)(和牧场畜牧业),农场规模大(2分)(共6分)
(2)延边:夏季水热配合好;农作物生长期短(热量条件不足、易发生旱涝灾害、低温冻害)。(2分)
长江中下游: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水热条件优越;易发生旱涝灾害。(2分)(共4分)
(3)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土地撂荒问题)(任答一点即可,1分)
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机械化、专业化、商品化)(任答一点即可,1分)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任答一点即可,1分)
提高城镇化水平(1分)(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共4分)
(4)农业用地效益最低(1分),只能分布在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不适合布局的城市外围地区(1分)。(在城市外围区农业用地效益最高2分)?上海市民对蔬菜的需求大(1分),蔬菜生产附加值高(1分),不宜储藏,适宜在邻近市场的近郊区生产。(1分)(共5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中没有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家庭农场”生产特点的内容,只能根据所学知识来进行分析两者的异同。两地均是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农业为主。澳大利亚是混合农业,新西兰是乳畜业为主,受国土面积限制,新西兰的农场规模较小。
(2)吉林延边和上海松江纬度相差较大,热量是两地最大的差别,水源方面上海松江更丰富一些。均处于季风气候区,旱涝灾害均较频繁。
(3)国外一般“家庭农场”,我国以往多以国营农场为主,实行家庭经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城镇化水平等好处。
(4)松江、崇明等郊区土地价格低,农业成本较低,距离城市较近,可以发展城市居民需求较大的品种。蔬菜生产附加值高,不宜储藏,适宜在邻近市场的近郊区生产。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见下表
?材料三?见下表
?材料四? C国南部岛屿某县的一个农场发展模式图。
(1)B 国农民人均生产粮食最多,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C国该农场发展这种农业模式的特点和发展的不利条件。
(3)简要分析D 国发展水果、蔬菜、花卉等“时鲜业”的条件
(4)我国大豆主要产自_________平原。我国大豆市场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原因。
参考答案:
(1)①人均耕地多;②机械化水平高;③农业科技先进,劳动生产率高(答对2个得4分)
(2)特点:①形成湿地-稻田-养鱼、养鸭复合生态系统,农业产出大;
②农产品多样化,对市场的适应性更强;
③农业生产不使用除草剂、杀虫剂、化肥,环境效益大。(各2分,共4分)
不利条件:①水旱、台风等气象灾害较多;
②日本农村劳动力少,工资水平高。(共6分)
(3)①南部分布地中海气候,夏季光热充足
②欧洲城市化水平高,市场需求量大
③离欧洲腹地近,交通运输便利(答对2个得6分)
(4)东北(2分);①科技投入少,单产低②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高③市场经济发育较差,产业化程度低;④供需矛盾突出。(答对三个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读下图,阴影部分为四个农业区。完成1~2题。 
1、甲、乙、丙、丁的主要经济作物依次是
[? ]
A、茶叶、咖啡、棉花、橡胶
B、甘蔗、棉花、柑橘、葡萄
C、棉花、黄麻、香蕉、可可
D、花生、大豆、茶叶、棉花
2、四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均属于
[? ]
A、自给型农业
B、混合型农业
C、热带种植同农业
D、集约型农业
参考答案:1、B
2、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图是1996年和2003年我国不同地区耕地数量占全国的比例(%)。读图回答下题。
小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耕地的增加幅度超过减少幅度
B.我国各地区耕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C.我国干旱地区的耕地在增加,湿润地区的耕地在减少
D.西部地区的耕地比重在下降,东部地区的耕地比重在上升
小题2:关于耕地比重占前三位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位于我国平原地区
B.是我国小麦的重要产区
C.耕地的比重合计达60%以上
D.是我国水热资源最丰富的三个地区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分析上图可知,我国耕地的减少幅度超过增加幅度,A项错误;我国东北、华东、中南地区耕地面积有所增加,B项错误。我国干旱地区的耕地在减少,C项错误。东北、华东、中南地区均位于我国东部地区,耕地面积减小的西北、西南均位于我国西部地区,故可知D项正确。
点评:该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性题目,主要考查同学们对不同区域耕地变化的认知能力。
小题2:试题分析:分析上图可知,耕地比重占前三位地区分别为华东、中南、东北。其耕地主要位于平原地区,三者耕地的比重合计低于60%。东北地区水热资源并不丰富,中南地区并非我国小麦主要产区。由上分析可知,B、C、D三项错误,A为正确选项。
点评:该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性题目,主要考查同学们对耕地比重占前三位地区的认知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