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题《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12-27 01:53:3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图8表示“四种农业类型的产值结构和商品率示意图”,读图完成17—18题。

小题1:关于四种农业类型及其农业生产特点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A.甲主要生产水稻,只分布在东亚季风区
B.乙主要生产小麦和玉米,多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区
C.丙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饲养牛羊,机械化水平很低
D.丁主要生产鲜奶及乳产品,只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干旱地区
小题2:与图9经营模式相符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阅读关于家庭农场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家庭农场”起源于欧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家庭农场历史悠久。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称鼓励和支持农民承包的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当前各地方行政村积极开展“互换并地”的政策,减少农户耕作的地块数,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材料二:在吉林省延边州,很多农村青壮年出国劳务、进城打工。为解决农村无人种地的难题,2008年延边州开始探索“家庭农场”模式,即由农场承包村民的土地,付给村民租金。几年来全州土地流转面积和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城镇化率达到67.04%。
(1)比较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家庭农场”生产特点的异同。(6分)
(2)分别评价吉林延边和上海松江发展“家庭农场”的气候条件。(4分)
(3)概述“家庭农场”对吉林延边地区的积极影响。(4分)
(4)分析上海农业用地基本分布于松江、崇明等郊区的原因;分析松江“家庭农场”大量生产蔬菜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
(1)同:两国家庭农场机械化和商品化水平高(2分)
异:新西兰家庭农场以畜牧业为主,经营规模较小(2分);澳大利亚家庭农场为商品化混合农业(小麦-牧羊混合农业)(和牧场畜牧业),农场规模大(2分)(共6分)
(2)延边:夏季水热配合好;农作物生长期短(热量条件不足、易发生旱涝灾害、低温冻害)。(2分)
长江中下游: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水热条件优越;易发生旱涝灾害。(2分)(共4分)
(3)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土地撂荒问题)(任答一点即可,1分)
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机械化、专业化、商品化)(任答一点即可,1分)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任答一点即可,1分)
提高城镇化水平(1分)(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共4分)
(4)农业用地效益最低(1分),只能分布在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不适合布局的城市外围地区(1分)。(在城市外围区农业用地效益最高2分)?上海市民对蔬菜的需求大(1分),蔬菜生产附加值高(1分),不宜储藏,适宜在邻近市场的近郊区生产。(1分)(共5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中没有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家庭农场”生产特点的内容,只能根据所学知识来进行分析两者的异同。两地均是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农业为主。澳大利亚是混合农业,新西兰是乳畜业为主,受国土面积限制,新西兰的农场规模较小。
(2)吉林延边和上海松江纬度相差较大,热量是两地最大的差别,水源方面上海松江更丰富一些。均处于季风气候区,旱涝灾害均较频繁。
(3)国外一般“家庭农场”,我国以往多以国营农场为主,实行家庭经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城镇化水平等好处。
(4)松江、崇明等郊区土地价格低,农业成本较低,距离城市较近,可以发展城市居民需求较大的品种。蔬菜生产附加值高,不宜储藏,适宜在邻近市场的近郊区生产。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见下表
?材料三?见下表
?材料四? C国南部岛屿某县的一个农场发展模式图。

(1)B 国农民人均生产粮食最多,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C国该农场发展这种农业模式的特点和发展的不利条件。
(3)简要分析D 国发展水果、蔬菜、花卉等“时鲜业”的条件
(4)我国大豆主要产自_________平原。我国大豆市场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原因。


参考答案:
(1)①人均耕地多;②机械化水平高;③农业科技先进,劳动生产率高(答对2个得4分)
(2)特点:①形成湿地-稻田-养鱼、养鸭复合生态系统,农业产出大;
②农产品多样化,对市场的适应性更强;
③农业生产不使用除草剂、杀虫剂、化肥,环境效益大。(各2分,共4分)
不利条件:①水旱、台风等气象灾害较多;
②日本农村劳动力少,工资水平高。(共6分)
(3)①南部分布地中海气候,夏季光热充足
②欧洲城市化水平高,市场需求量大
③离欧洲腹地近,交通运输便利(答对2个得6分)
(4)东北(2分);①科技投入少,单产低②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高③市场经济发育较差,产业化程度低;④供需矛盾突出。(答对三个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读下图,阴影部分为四个农业区。完成1~2题。

1、甲、乙、丙、丁的主要经济作物依次是
[? ]
A、茶叶、咖啡、棉花、橡胶
B、甘蔗、棉花、柑橘、葡萄
C、棉花、黄麻、香蕉、可可
D、花生、大豆、茶叶、棉花
2、四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均属于
[? ]
A、自给型农业
B、混合型农业
C、热带种植同农业
D、集约型农业


参考答案:1、B
2、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图是1996年和2003年我国不同地区耕地数量占全国的比例(%)。读图回答下题。

小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耕地的增加幅度超过减少幅度
B.我国各地区耕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C.我国干旱地区的耕地在增加,湿润地区的耕地在减少
D.西部地区的耕地比重在下降,东部地区的耕地比重在上升
小题2:关于耕地比重占前三位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位于我国平原地区
B.是我国小麦的重要产区
C.耕地的比重合计达60%以上
D.是我国水热资源最丰富的三个地区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分析上图可知,我国耕地的减少幅度超过增加幅度,A项错误;我国东北、华东、中南地区耕地面积有所增加,B项错误。我国干旱地区的耕地在减少,C项错误。东北、华东、中南地区均位于我国东部地区,耕地面积减小的西北、西南均位于我国西部地区,故可知D项正确。
点评:该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性题目,主要考查同学们对不同区域耕地变化的认知能力。
小题2:试题分析:分析上图可知,耕地比重占前三位地区分别为华东、中南、东北。其耕地主要位于平原地区,三者耕地的比重合计低于60%。东北地区水热资源并不丰富,中南地区并非我国小麦主要产区。由上分析可知,B、C、D三项错误,A为正确选项。
点评:该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性题目,主要考查同学们对耕地比重占前三位地区的认知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