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7 01:12:07
1、单选题 读图,回答下列题:
1.图中A在B的2.关于A、B两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3.图中B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E.A、B区域图示面积相同,实际面积A区域比B区域大
F.A、B两区域实际面积相同
G.两图的比例尺相同
H.B图比例尺比A图小
I.季风水田农业
G.商品谷物农业
混合农业
大牧场放牧业
参考答案:1. D
2. A
3.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两地的经纬度位置判断,从南北方向判断,A、B都位于北半球,且B点纬度较A点高,故A点位于B点的南面。从东西方向判断,A点位于118°E--119°E;B点位于104°W--103°W,故从A点向东到B点跨经度约140°,为劣弧,故判断A点位于B点的西面。
2.图示AB两图跨经纬度相同,但由于A区域所在纬度较低,故纬线较长,而经线长度一致,故A区域表示的实际面积大于B区域,A正确;由于两图的实际范围不同,而图示范围一致,故比例尺不同;B区域的实际范围较A区域实际范围小,故比例尺较大。
3.结合B区域的经纬度位置判断,该地区位于美国中央大平原的中北部地区,故为著名的商品谷物农业。
考点:本题考查经纬网的综合应用。
点评:本题考点较多,但难度一般,解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①掌握经纬网图上,方向判断的基本方法:分别利用纬度判断南北方向;利用经度判断东西方向。②掌握经纬网图上,实际范围大小的比较。③掌握图幅相同,实际范围与比例尺的关系;④能结合经纬度进行世界区域定位。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
A.昼夜
B.昼夜交替
C.四季变化
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四季更替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都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在阳光照射下而形成昼夜现象;由于地球自转形成地方时的差异,故B正确。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能区别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在太平洋中有甲乙两个小岛,岛上居民发现一年中有时甲的日出时刻较早,有时乙的日出时刻较早,有时同步日出。甲地比乙地日出时刻早的时间大约有一个月左右。(10分)
(1)甲地日出早的一个月日期大约是?到?。(何月何日)
(2)图中哪一区域的日出时刻,全年都不会比乙地早?在下图中作图说明。
(3)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出影响不同地区日出时刻的因素。
参考答案:
(1)6月7日; 7月7日 (4分)
(2)
(3)纬度;季节(直射点);(2分)
本题解析:
(1)甲岛在乙岛的北面,甲岛日出早于乙岛一月时间只有以6月22日中心的前后一个月时间,即从6月7日-- 7月7日。
(2)画出冬夏至日的两条晨线、图中两条晨线西面的区域日出时间都晚于乙岛。标出两角、标明阴影即为所示范围
(3)材料中决定日出时间的因素①纬度位置;②晨线的倾斜方向(太阳直射点的纬度);(2分)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7分) 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恒星①是________;角②的角度是_______;平面③的名称是_______。
(2)当太阳直射点在F点时,可能的日期是_______(选择填空);当太阳直射点在H点时,可能的日期是________(选择填空)。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3)当太阳直射点由E移至F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______(选择填空)。
A、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
B、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
C、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
D、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
参考答案:(1)北极星 66034" 黄道平面
(2)B D(3)B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黄赤交角。
(1)恒星①表示地轴指向的北极星。角度②表示黄道面和地轴的交角,为66.5°.平面③表示地球的公转轨道面。
(2)太阳直射点在F点时,表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当太阳直射点在H点时,表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
(3)当太阳直射点由E移至F的过程,即春分到夏至日,A项其中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再变小;错误;D项北半球各地昼变长夜变短。错误。故选BC。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发射场中最有利于卫星发射的是
A.拜科努尔(46°N)
B.库鲁(5°N)
C.酒泉(46°N)
D.肯尼迪(28°N)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越有利于发射。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卫星发射基地的优势区位条件。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