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7 01:07:14
1、综合题 读聚落、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示意图(图6—5),完成下列各题。
图6—5
(1)B地比A、C两地优先发展为城市的区位优势是:?。
(2)B城市由①→②→③的历史演变反映了一种?过程,该过程中城市变化的特点是:?。
(3)目前,B城市对汽车实行分单、双号进入市区,其目的是?。
A.抑制私人出租车B.优先发展公交车
C.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D.减少就业的压力
(4)近年来,发达国家表现出与B城市发展过程的不同特点是?。
参考答案:(1)B处于河流交汇处,在此中转的人流、物流比A、C两地多
(2)城市化?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C
(4)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本题解析:B地位于河流交汇处,更易发展成城市,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城市化过程。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读我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 
(1)说出图中“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的主要分布特点(4分)
(2)简述我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的主要意义。(10分)
(3)在我国城市化战略中,生态城市建设是主要方向。试从环境、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14分)
参考答案:
(1)主要沿海、沿河流、沿铁路线分布。
(2)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能够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加大了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缰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有利于促进当地的发展。(两点即可)
(3)环境:经济发展以清洁生产为主,合理布局有污染的工业企业。交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立交桥等交通设施。能源: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
本题解析:
(1)可从图中直接读取信息,整理归纳即可。
(2从“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图中可以看出,此战略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有利于加强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推动中部、西部、东北、边疆等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3)结合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环境、交通和能源利用等方面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题。
小题1:有关该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从总体上看,该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以机械增长为主
B.该城市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C.影响该城市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政治因素
D.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趋势
小题2:近年来人口机械增长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正确的是(?)
①该城市因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出现“民工荒”
②该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迁入量减少
③是由于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④珠三角地区民工待遇相对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该地区人口增长分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而且以机械增长为主;该城市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影响该城市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小题2:该地区的人口机械增长主要和民工流有关,近年来呈下降趋势是因为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珠三角地区民工待遇相对较差造成的。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人口增长和民工流相关知识。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读世界某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与布局方位雷达图,回答小题。
小题1:该城市商业区地租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中心环境质量较差
B.城市中心金融机构较多
C.城市中心流通人口较多
D.城市中心商品流通量较大
小题2:若图中有高级住宅区分布,则它最可能分布在该城市的( )
A.西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东南方向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商业区是城市中单位面积地租最高的功能区,而该区域地租指数较低,只能是该区域人口流通量较多的缘故。
小题2:住宅区地租指数越高,说明该地住宅租金高或人口流通量较少,则该区域为高级住宅区。图中显示该城市西南方向住宅地租指数较高且范围较大。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下图并回答问题。(11分)
?
(1)图1中,1950年至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
(2)图2中的①、②两线,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线。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市人口变化特点是?,其原因是存在?、?等社会经济问题。
(3)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①对生物:?;
②对降水:?;
③对气温:?;
④对地下水:?。
参考答案:
(1)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数量增加(或出现城市群)?
(2)①?人口数量不断下降?环境污染(或交通拥挤)?地价上涨(或经济效益下降)
(3)①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
②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现象?
③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或城市多酸雨)?
④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或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及影响。
(1)图示反映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
(2)1950年G城市已经为大城市,即人口超过50万,判断为①线,根据①线反映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说明逆城市化现象;从逆城市化的原因分析。
(3)考查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生物:由于城市化改变了地面状况:城市水泥、沥青地面改变了植被地,从而使生物栖息地缩小,影响生物多样性。对降水:由于热岛效益,及城市上空灰尘多,故降水增多;对气温的影响:从热岛效益分析。对地下水的影响:由于地面状况的变化,使下渗减少,故地下水减少。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