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12-27 00:34: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读“太阳系局部图”,C为小行星带,则图中共有?类天体?

A.2
B.3
C.4
D.5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太阳系。由于C表示小行星带,即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故图示反映了有行星、彗星和恒星三类天体。


本题难度:困难



2、单选题  北极地区的冰川大部分集中在格陵兰岛的大陆性冰盖中。北冰洋受全球变暖影响,冰层消融威胁北极地区生态环境。完成6~7题

小题1:现在北大西洋暖流在格陵兰岛附近国家因盐度增大而下沉,主要原因是
①海水不断向大气释放热量使温度降低;
②暖流在向北流时因水汽蒸发而使盐度逐渐升高;
③高纬地区气温低,空气干燥,海水容易蒸发;
④海水结冰使盐度升高;
⑤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⑤
小题2: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北大西洋表层和底层的洋流系统阻断,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变暖,海水蒸发量加大,表层海水盐度增大,密度增加
B.全球变暖,极地冰川消融,表层海水盐度减小,密度减小
C.全球变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
D.全球变暖,海洋蒸发量加大,降水增加,盐度增大,密度增加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北大西洋暖流在格陵兰岛附近国家因盐度增大而下沉,主要原因是海水不断向大气释放热量使温度降低;暖流在向北流时因水汽蒸发而使盐度逐渐升高;海水结冰使盐度升高。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小题2: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北大西洋表层和底层的洋流系统阻断,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极地冰川消融,表层海水盐度减小,密度减小,北大西洋暖流下沉,减弱。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小题1: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①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②滩涂面积减少?③淹没部分耕地?④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小题2: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①臭氧层破坏?②森林被大量砍伐?③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④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由图可知: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①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②滩涂面积减少。淹没部分耕地不对,由图可知,图中耕地海拔较高。又因为港口所在地地势较低,可能被海水淹没,故该地不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的判读。
【重难突破】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全球气温波动上升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就自然因素而言,包括太阳活动、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等,这是地质时期、历史时期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人为因素是近几十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主导因素,主要是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结果,包括两方面:一是燃烧大量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是森林的破坏,减弱了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2.全面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影响
表现
海面上升
①海岸带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②部分地区被淹;③影响沿海地区农业生产、水产养殖业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
改变水循环
①蒸发加剧,改变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事件发生概率;②地表径流减少,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水矛盾;③冰川融化,雪线上升
改变热量带和干湿区
①全球变暖,使得中纬度气温升高,热带、亚热带范围可能扩大,寒带范围缩小;②温带耕作业区退化为草原,草原区退化为荒漠
资源条件变化
温度和降水的增减,热量资源和水资源的变化,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在许多地区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加剧自然灾害
对地表大气循环和水循环产生影响,会导致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
改变原有生态系统
①使动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会导致大量物种因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②海水温度和洋流的潜在变化使得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变化;③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沙漠化;④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植物生产率提高,形成二氧化碳施肥效应






农业
①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影响;②气温升高,温度带北移,高纬地区生长期延长,产量提高;③陆地蒸发加剧,土壤水分减少,热带半干旱地区产量下降,中纬度谷物带病虫害加剧;④世界粮食总产量下降
聚落
对滨海地区的聚落、基础设施产生不利影响
工业
①排放温室气体的工业企业承受日益严重的政策压力和税收负担②节水、节能和耐高温、耐干旱培育技术获得广阔市场③减少高纬地区的供暖能耗,增加低纬地区的制冷能耗
危害人体健康
①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危害人体健康;②炎热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加快和扰乱新陈代谢;③改变某些传染病传播媒介的活动范围,改变病原菌滋生环境。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自然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矿产资源
B.生物资源
C.水资源
D.土地资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自然资源的分类。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只有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粮食安全问题凸显。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变化图’,图中人均粮食产量围绕着趋势线在一个通道内波动,从中间的趋势线到通道边沿的宽度,即为平均的波幅,平均波幅与趋势值之比,表示粮食产量的稳定性高低。波幅越大,粮食产量越不稳定。

材料二:“2003-2007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及总产量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我国玉米批发价格表(表4)(单位:元/吨)

时间
2007年7月
2007年9月
2007年11月
2008年1月
价格
1460.73
1523.57
1516.72
1543.82
(1)图甲显示我国粮食生产稳定性较差的两个显著阶段依次是__________和其中后一个阶段稳定性较差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双项选择)。
A.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B.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低
C.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D.农业结构调整
(2)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述2003-2007年我国玉米生产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请为提高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提出合理建议


参考答案:
(1)1955-1963年? 1996-2004年? CD
(2)玉米播种面积、单产、总产量逐年增加?市场需求量大;玉米价格持续上升,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提高;国家的惠农政策影响;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3)发展农业科技、培育良种;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保护耕地;控制人口数量;兴修水利;加强农业管理和服务等。


本题解析:考查我国的粮食生产问题。
从图甲可以看出,我国粮食生产稳定性较差的两个显著阶段是1955-1963年和1996-2004年。
由于市场需求量增大;玉米价格持续上升;国家的惠农政策影响,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所以,玉米播种面积、单产、总产量逐年增加。
提高人均粮食产量可以从控制人口数量和增加粮食产量两方面入手。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