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7 00:29:55
1、综合题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理环境独特。读图回答问题。(12分)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原理阐释青藏高原隆起的原因。简要说明青藏高原隆起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12分)
参考答案:青藏高原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处,造成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相互碰撞,印度洋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欧板块下插入,逐渐隆起形成世界最高的高原。(2 分)
自然地理环境方面:(任答三点,6分)
对地形的影响:地壳运动造成青藏高原地势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原上多大
山,多雪山冰川。
对气候的影响:地势高,形成高寒气候,冬寒夏凉,高原上空气稀薄,光照充足,昼
夜温差大。
对水文的影响:海拔高,青藏高原成为我国也是亚洲许多河流的发源地,周边河段落
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对资源的影响: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大,多晴天,使之成为我国太阳能资源
最丰富的地区。位于板块交接处,也成为我国地热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生产生活方面:(任答两点,4分)
对农业的影响:高寒气候造就了独有的高原河谷农业和高寒畜牧业,种植业以青稞为
主,畜牧业主要以牦牛、山羊为主。
对人口、城市和经济的影响:高寒气候不适合人类居住,成为我国人口稀疏地区,城
市分布少,人口、城市主要分布于河谷地区;经济不发达,旅游业是主要的发展方向。
对地域文化的影响:独特的气候,复杂的地形,形成了该地区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
字、能歌善舞的历史悠久的藏族文化。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青藏高原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两板块相互碰撞,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逐渐隆起形成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对地形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势高,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原上多大山,多雪山冰川;对气候影响:地势高,形成高寒气候,冬寒夏凉,空气稀薄,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对资源影响:位于板块交界处,地热能丰富,高原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能资源丰富;对水文影响:青藏高原是亚洲许多大河发源地,周边地势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对农业影响:高原上为独特的河谷农业和高寒畜牧业,主要种植青稞,饲养牦牛、山羊;对人口、城市和经济影响:高寒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分布稀疏,城市分布少,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经济以发展旅游业为主;对地域文化影响:由于是独特的气候,复杂的地形,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和语言。
考点:该题考查青藏高原自然特征。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7分)
材料一:图乙为地中海沿岸地质剖面图,甲图是图乙岩层局部放大图。
材料二:“地震真正的故事记录在岩石和土壤中”。地震是由地壳深处断层的运动引起的,如果运动足够强烈,地表就会产生裂缝,数年后,沉积物又将裂缝覆盖。
(1)图乙地区位于?板块和?板块的边界,其边界类型为?边界。?
(2)②④两处分别可能是哪两类岩石(?)。
A. 花岗岩?石灰岩? B. 玄武岩?大理岩? C. 喷出岩?沉积岩? D. 花岗岩?大理岩
请说明理由?②??④?
(3)结合材料二和甲图,判断图乙中①处至少发生过??次地震。
A.2? B.3? C.4? D.5
参考答案:
(1)亚欧?非洲?消亡?
(2)D?②处为岩浆侵入地壳凝固,是侵入岩,④处为石灰岩接近岩浆受高温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为大理岩。
(3)B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图乙是地中海沿岸地质剖面图,所以判断位于亚欧板块和 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属于碰撞挤压的消亡边界。?
(2)根据图中火山处岩石符号,判断②处应是侵入岩,即花岗岩。根据图中注记判断,④处是石灰岩与岩浆相接触部分,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D对。
(3)读甲图,根据图中的断层条数判断,①处至少发生过3次地震,B对。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12分)读“地质剖面图” 
(1)填写下列地质构造名称:C? D?
(2)寻找石油应在图中的?处,找地下水应在图中的?处。
该地区,背斜处在地貌上是?,原因是?
(2分);
向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
(2分)。
(4)下列与图中B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双选)(2分)
A.渭河平原
B.东非大裂谷
C.汾河谷地
D.长江三峡
参考答案:(1)向斜,背斜
(2)D,C
(3)谷地,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破碎易被侵蚀
山岭,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实不易被侵蚀
(4)A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1)C处中间岩层向下凹,判断为向斜;D处中间岩
层向上拱起,判断为背斜;(2)“背斜储油,向斜储水”。(3)D处为背斜,形成
的地貌为山谷。背斜形成初期,应形成山,但经过长期的外力侵蚀而成谷,从外
力侵蚀角度分析。C处为向斜,地貌为山。向斜形成初期应形成山谷,但经过长
期外力作用而形成山,故从外力角度分析。(4)B处为地堑,形成谷地或盆地。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中甲图为某区域示意图,乙图反映甲图中P地河谷及其附近区域的地质剖面,P地河谷剖面的西岸有大量的泥沙堆积。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P地河谷处的地质构造为?
A.向斜
B.谷地
C.背斜
D.山岭
小题2:甲图中河流的流向为
A.由南向北
B.由北向南
C.由东向西
D.由西向东
小题3:乙图中的泉水涌水量最大的季节,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A.我国东部沿海台风活动频繁
B.亚欧大陆受冷高压控制
C.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D.南亚盛行西南季风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读乙图,根据地质构造可以判断,P河谷处岩层向上打拱起,地质构造是背斜,背斜顶部被侵蚀形成的河谷地貌,C对。A、B、D错。
小题2:读甲图,图中有等高线,根据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可以判断河流的流向。因为河流只能出现在山谷中,不会出现在山脊上,所以等高线的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所以河 流由南向北流,A对。B、C、D错。
小题3:读乙图,根据图中岩层中的水流补给方向,可以判断泉水的补给水源与河流水相连。应该是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出露成泉水。泉水涌量最大季节,河流水量也最大。根据材料中河谷西岸有大量泥沙堆积,结合流向分析,河流位于北半球,P地应为地中海气候。河流水量最大时,是冬季,此时我国受冬季风影响,沿海没有台风活动,A错。北半球冬季,亚欧大陆受冷高压控制,B对。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C错。南亚盛行东北季风,D错。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图是“某区域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河段水能资源丰富,是修建电站大坝的理想地点
B.②处地貌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
C.该区域在6-7月份进入梅雨季节
D.从③至④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沿海向内陆的水平地域的差异()
【小题2】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A.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B.瓦斯爆炸和井喷事故
C.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据图中植被类型可以知道在①以上的地方分布针叶林,降水不会丰富,所以水能也就不丰富,A错。图中②在山坡的坡脚处,又是河流流经之地,因此在处山口位置由流水的堆积作用可能形成山前冲积扇地貌,B正确。大陆东岸有梅雨季节的地方的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同一纬度也没用针叶林出现,所以图示区域不会有梅雨天气出现的,C错。从③到④的自然带的变化反映的是垂直地域分异的差异,故D错。
【小题2】从图中可以看出来a处的地质构造是背斜,b处地质构造是向斜,根据书本知识可知背斜下面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在向斜下面分布着地下水,对于不同的资源可以知道在背斜下面最可能是瓦斯爆炸,在向斜下面最可能是透水事故。故选择C。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