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6 23:30:21
1、单选题 读“我国乌鲁木齐至广州一线年太阳辐射总量(单位:亿焦耳/平方米·年)剖面图”。回答小题。
小题1:下列关于图中a、b、c三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b地比c地太阳辐射更强
B.b地比a地降水变率更小
C.a地比c地气温年较差更大
D.a、b、c三地中,c地降水量最小
小题2: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小的原因是该地处于洞庭湖平原,云雨天气多
B.乙地处于柴达木盆地,地势起伏大,年太阳辐射变化显著
C.甲地纬度较高,太阳高度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D.乙地处于地势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大,年太阳辐射变化显著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图示反映b地比c地太阳辐射更强;A正确。b地位于内陆地区,受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气候的大陆性强,而a地位于沿海地区,降水量大,气候的海洋性强,故b地比a地降水变率更大,B错误;c位于乌鲁木齐附近,受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而c位于广州附近,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故a地比c地气温年较差更小,C错误;a、b、c三地中,b地降水量最小,图示c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比b地小,原因可能是该地降水较多,阴雨天气比b地多,D错误。
小题2:结合我国区域分布,乌鲁木齐至广州一线,不可能经过洞庭湖平原,甲地是四川盆地,云雨天气多,所以年太阳辐射总量小,A、C错误;乙地位于横断山区,地处地势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大,年太阳辐射变化显著,B错误,D正确。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学生需要清楚的掌握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分布,结合我国的区域气候特征和气候、地形因素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等内容分析,在平时训练中学生可借助地图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图中Q、P是晨昏线与纬线交点。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当P点地方时为5:45时,Q点的地方时为
A.17:45
B.18:15
C.18:45
D.19:15
小题2:一年中,Q、P重合点所处的纬度范围是
A.0 °— 23.5°
B.23.5°— 66.5°
C.66.5°— 90°
D.0°— 90°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局部晨昏线的综合分析。
小题1:图示QP为晨昏线与纬线的交点,根据P地的地方时为5:45,则上午时间为12-5:45=6小时15分,则Q点日落时间为12+6小时15分,为18时15分。
小题2:QP重合,即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为极圈及以内地区。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于2009年9月23日对该校附近5米高的电线杆进行影长测量,结果如该表,据此判断
A.该地处于赤道附近
B.此后三个月内,每天同一时间所测杆影将越来越长
C.该地位于北京以西
D.此时,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由图示信息还可归纳出当地时间为12:00时北京时间为11:40由此可求出其经度为125°E。而该日5米的杆影最短时为5米,即正午太阳高度为45°。可根据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计算当地的纬度为45°N。此后3个月,由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故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变小,故杆影将不断变长。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读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示意图,回答题。
小题1: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小题2:下列地理现象主要与地球公转有关的是
A.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
B.不同经度的地方存在时间差
C.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直接根据图示,地球的公转轨道面称为黄道面,故①即为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黄赤交角。
小题2:地球公转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四季、五带的差异。而昼夜交替、地方时的差异和水平运动物体形成偏向都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点评:本题难度低,解题的关键是能结合图示判断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与黄赤交角的差异,注意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的区别。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如果黄赤交角为20°,则
A.五带中的热带范围将为20°
B.五带中的温带范围将变小
C.五带中的寒带范围将变大
D.北极圈的纬度将为70°N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黄赤交角的意义。黄赤角度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与极圈的度数互余。黄赤交角变为20°,则回归线变为20°,极圈变为70°,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变大。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