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6 23:26:42
1、综合题 图A为我国某区域主要河流分布示意图,图B为图A中沿a~b线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B中①处地质构造是__?,②处地质构造是__?,①②③④四处中最有可能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是____处,④处顶部岩层缺失的主要原因是?。
(2)关于图B中地理事物
或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③处形成流水侵蚀地貌,④处形成流水堆积地貌
B.a~b间的地形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C.图中区域
易发生台风、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D.能找到石油资源的是③,地下水的是④
(3)用曲线连接图A 中c、d 两点,若曲线表示当地 1 月份等温线,其应向?弯曲。
(4)图A中河流干流的流向是______,现准备在a~b 河段建设水电站,试评价建设水电站的自然条件是?、?、?。
参考答案:(1)向斜?断层?③?该处岩层顶部受张力,易被外力侵蚀
(2)B
(3)向北
(4)西南向东北?有利条件:该河段流经亚热带季风区,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河流流经山地峡谷地区,落差大,水能丰富;不利条件:地形崎岖复杂,多地质灾害,工程难度大。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记录地理历史的“书页”和“文字”是指? (?)
A.各种化学元素
B.地层和化石
C.生物
D.组成地壳的地层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该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解答该题的关键在于明确沉积岩的两大特征:〔1〕具有层状构造〔2〕含有化石。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读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某河段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河段的主航道位于2.受自然因素影响,该河段航运量最少的季节是3.该河流的河水主要来自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E.春季
F.夏季
G.秋季
H.冬季
I.盛行西风带来的降水
G.冷暖气团交汇形成的降水
夏季午后的对流雨
山地冰雪融水和春季积雪融水
参考答案:1. C
2. D
3. B
本题解析:1.该河段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①处容易淤积,②处适合航行;受惯性的影响,③处受到冲刷,④处淤积。该河段的主航道位于②③。
2.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降水少,河道浅,航运量最少。
3.河流的河水主要来自夏季南方的暖气团向北推移,冷暖气团交汇形成的降水。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和水库修建前后降水量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18分)
(1)从地质构造看,“水库”下面的地层为________构造,“河”下面的地层为________构造。从外力作用的形式看,水库地形与河床的形成都明显受到了________作用的影响。
(2)水库建成后,该地区的降水量明显________,其最大变化量约为________。
(3)该地计划在水库两侧选一侧修建公路,你觉得建在________岸较为合适。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背斜(或褶皱) 断层 侵蚀
(2)增多 100~120毫米任一数据都可以
(3)南 南岸地势低平,降水量少。
本题解析:
(1)水库下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河流下岩层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水库处背斜顶部被侵蚀形成谷地,河床处断层面被侵蚀成河谷。
(2)从图中可以看出,水库蓄水后,该地区降水明显增多,差距最大处达100毫米以上。
(3)水库北岸海拔较高,且降水量大,不宜修建山区公路。
考点: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读图完成题。
小题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物质直接来自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小题2:这些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啊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小题3: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对其覆盖地区的影响是
A.增强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升高
B.减弱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降低
C.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昼夜温差变小
D.减弱了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昼夜温差变小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岩浆来自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正确答案选D。
小题2:由材料中信息可以判断,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正确答案选A。
小题3:火山灰云团增强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降低;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昼夜温差变小。正确答案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岩浆的发源地和火山灰云团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圈层结构及特征:
圈层
厚度与界线
特征
地壳
地表至地下33千米,平均厚度为17千米
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大范围固体表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组成:以氧、硅、铝、铁、钙、钠、钾、镁为主,硅酸盐类矿物分布最广;上层以硅、铝为主,形成硅铝层;下层以镁、铁为主,形成硅镁层
地幔
上地幔
地下33—1000km
上部有软流层,是火山喷发、岩浆活动的发源地;
下部特质具有固态特征,主要含铁、镁的硅酸盐类为主,由上而下铁、镁含量增加
下地幔
地下1000—2900km
地核
外核
地下2900--5000km
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内核
地下5000--6371km
呈固态,其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地壳与地幔是以莫霍界面为界;地幔与地核是以古登堡界面为界。
(3)岩石圈:由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组成。
2.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大气圈----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
近地面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悬浮物组成,其主要成分是N、O,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垂直分层是:
分层
高度
气温垂直变化
运动
天气
与人类关系
空气密度
规律
原因
高层大气
自平流层顶
以上到大气
上界2000
-3000千米
无
无
无
无
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
低
?
高
平流层
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
下层随高度
变化很小,30
千米以上气
温随高度增
加而迅速上升
该层气温基本
不受地面影响,
而靠臭氧大量
吸收太阳紫外
线而增温
平流
运动
为主
天气
晴朗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高,气温越低
对流运动为主
复杂多变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水圈----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由气态水、固态水和液态水组成,根据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并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其中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3)生物圈----是渗透于其他圈层的
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顶部,其中生物是这里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3.圈层间的相互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