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6 23:12:22
1、综合题 读图回答:(14分)
(1)A、B、C、D四处,A处的地质构造是 ,属于向斜的是 (4分)
(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 ,背斜的岩层新老关系是 (4分)
(3)下列选项中和B处地质构造相同的是(2分)
A.渭河平原 B.华山
C.长江三角洲 D.汾河谷地
(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 处,原因是 。(4分)
参考答案:
(1)断层 (2分) C(2分)
(2)谷地 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4分)
(3)AD(2分)
(4)D处 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采石工程难度小,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 (岩层上拱,较为牢固),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便于施工。(4分)
本题解析:
(1)图中A处两侧岩层出现了错动和位移,地质构造为断层;B是断层下沉的一侧,地质构造为地堑;C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D处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
(2)D处为背斜,从地貌上看是谷地。沉积岩在下的岩层老,上面的岩层新;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看,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3)B处地质构造是地堑,断层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等。华山是断层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的山地。长江三角洲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
(4)地下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D处。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采石工程难度小,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 (岩层上拱,较为牢固),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便于施工。
考点:本题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应用。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读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下列地 层 形 成 时 间 最 晚 的是
A.M层
B.N层
C.P层
D.E层
小题2:图中F岩体
A.相 对 于 两 侧 岩 体 垂 直上升
B.相 对于两 侧 岩体 垂 直下降
C.相对于G侧岩体上升,相对于P侧岩体下降
D.相 对于G侧岩体下降,相 对于P侧岩体上升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地层形成的早晚一般是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上,所以M形成最晚,A正确。
小题2:由图中可以看出:G、F、P三处的地层形成于同一时期,先断裂,后来发生了陷落,相对于G侧岩体上升,相对于P侧岩体下降,所以C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图,回答题。
小题1:据图中珊瑚礁(岛)分布状况判断,珊瑚适宜生长在
A.岛屿周围的浅海
B.有暖流经过的浅海
C.温暖清澈的浅海
D.有河水注入的浅海
小题2:图中一些珊瑚岛海岸,分布着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这些沙滩形成于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据图中珊瑚礁(岛)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大陆架和岛屿附近海域,则可判断珊瑚适宜生长在温暖清澈的浅海。
小题2:图中一些珊瑚岛海岸,分布着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这些沙滩是由于珊瑚遗体沉积而形成的。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地貌和外力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读下图某河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甲处地貌的形成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A.中游落差小
B.地转偏向力作用
C.河流含沙量大
D.入海口潮差小
小题2:造成乙现象最终消失的原因是
A.地壳运动
B.风化作用
C.侵蚀作用
D.堆积作用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中游落差大小对下游地区河流入海口处的地貌形成没有必然的影响;地转偏向力决定了河流的侵蚀岸和堆积岸与入海口处的地貌形成相关;河流的含沙量多少影响地貌形态;入海口潮差大小,直接决定冲刷入海口地貌的作用程度。
小题2:瀑布形成处在水流的强力冲击下将不断地坍塌,使得瀑布向上游方向后退并降低高度,最终消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侵蚀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原来是一片海洋,按照其上升的速度计算,目前的高度应是20000多米,但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公布的珠穆朗玛峰测量高度是8844.43米。据此完成题。
小题1: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 (?)
A.外力作用
B.内力作用
C.变质作用
D.流水作用
小题2:导致珠穆朗玛峰只有8 844.43米的主要原因是( ?)
A.岩浆活动
B.内力作用
C.地壳运动
D.侵蚀作用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主要是由于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故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
小题2:若只考虑内力作用,则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应抬升了约20000米,但任何地貌的形成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该地区在内力作用地壳上升的同时,受外力侵蚀作用而使海拔只要8844.43米。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影响地貌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并能结合实例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