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12-26 23:11:2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森林鼠灾在我国下列哪些地区危害最重(?)
A.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
B.东北东部、华北大部、西北
C.东北东部、华北中部、西北
D.东北中部、华北北部、西北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我国的鼠害分为两种;一种是喜湿鼠类危害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南区的大部、华东和华南的全部;另一类是耐旱鼠类危害区:包括我国西北区的大部、青藏高原大部以及东北和华北区的边缘地带。森林鼠灾在我国东北东部、华北大部、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我国森林鼠灾的分布。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朝111次蝗灾发生的月份统计图。
材料二
2009年7月18日讯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地区春夏持续干旱,气温偏高,7月份以后出现降雨。在温度、湿度比较适宜的情况下,原本受干旱影响而未能孵化的蝗虫卵,加速孵化出土,致使内蒙古自治区有5570万亩草原遭受蝗灾,蝗虫密度最高达每平方米200只。
(1)根据材料一分析蝗灾发生次数的时间变化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蒙古草原蝗灾发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蝗灾发生次数春夏多,秋冬少;(或蝗灾发生次数夏半年多,冬半年少;或蝗灾发生次数3月到9月多,10月到次年2月少)。
(2)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系统不断恶化,草原退化、沙化,植被覆盖率降低;同时持续干旱、气温偏高,蝗虫产卵率高、成活率高。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②、③两区域旱灾的季节差异及原因。(6分)
(2)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4分)


参考答案:
(1)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于燥少雨
(2)森林火灾;遥感技术。


本题解析:
(1)读图,②区位于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所以春旱严重。③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于燥少雨,形成伏旱天气,以伏旱为主。
(2)①区是我国的重要林区,春旱时期降水少,气温高,容易引发森林火灾等次生灾害。预防监测的主要手段是遥感技术。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读1950-1991年间我国西北、东北、华北、西南、长江中下游、华南等六个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简要分析我国东西部干旱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4分)
(2)2012年入秋以来,西南地区发生严重的旱灾,造成粮食作物枯死、人畜饮水困难。从长远来看,西南地区抗旱的基本措施有哪些? (6分)


参考答案:
(1)东部:夏季风不稳定,造成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2分)西部:降水少,蒸发大,易干旱(2分)
(2)发展节水产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修建水利工程(水库);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污染;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只需答三点,每点2分,共6分)。


本题解析:
(1)干旱灾害主要自然原因为降水少,所以分析干旱灾害的原因主要从降水状况和降水变化状况入手。我国西部地区主要属于温带大陆气候,距海远和山脉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我国东部属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风不稳定,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在干季易发旱灾。
(2)从长远角度来考虑,抗旱的主要措施有:发展节水产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修建水利工程(水库);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污染;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等。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质灾害分布示意图,该类地质灾害主要由外力作用引起。读图回答 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甲、乙地质灾害的名称。(4分)
(2)分析诱发该类灾害的主要人为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4分)甲:滑坡(崩塌)(2分)?乙:泥石流(2分)
(2)(6分)植被破坏,(2分)开矿,(2分)修路、修水库等工程建设。(2分)


本题解析:
(1)教材中提到的外力引起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斜坡上大量土体和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称滑坡。当坚硬岩层内存在有利于滑动的软弱面时,易于形成滑坡。风化、降水,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地表水对坡脚的冲刷、地震等,也是形成滑坡的原因。泥石流是一种突然爆发的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主要发生在地质不良、地形陡峻的山区。一般来说,形成泥石流有三个条件:一是有较集中的不稳定的松散土石物质;二是有突发而急骤的水流;三是有宜于汇水和较陡的地形。可见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泥石流的爆发要有水的参与,而滑坡不一定有。根据图例中两者的分布特点,甲在华北北部有集中分布的现象,而华北降水量较小,可知甲为滑坡。
(2)结合上题解析,人类破坏坡脚导致滑坡的发生,对植被的破坏能提供大量的松散物质诱发泥石流。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