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2 06:48:11
1、单选题 该图中甲、乙表示两个不同的区域,据此完成问题。
小题1:若甲表示我国的东部地带,乙表示中西部地带,则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
①水源 ②资金 ③能源 ④技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小题2: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②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
①劳动力 ②矿产 ③粮食 ④工业制成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区域联系。
小题1:甲、乙表示两个不同的区域,若甲表示我国的东部地带,乙表示中西部地带,因为我国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发达,则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资金和技术。
小题2: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输出的是粮食和工业制成品,输入的是矿产品,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劳动力短缺,接纳了大量发展中国家的劳务。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据此回答问题。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2.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是
①距海洋远
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③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作用
④纬度位置偏高3.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原因是4.关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荒漠化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B.次生盐渍化不属于荒漠化的表现范畴
C.在我国荒漠化只存在于西北地区
D.荒漠化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E.①②
F.②④
G.①③
H.③④
I.水分差异
G.热量差异
地形差异
人类耕作方式的不同
常年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是其主要原因
过度放牧、开垦、樵采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途径
建国以后,该地区的荒漠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参考答案:1. D
2. C
3. A
4.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荒漠化包括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水土流失、盐碱化,A错误;次生盐碱化是由于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地退化,故属于荒漠化,B错误。荒漠化包括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南地区的石漠化和华北的盐碱化等,故C错误。
2.我国西北地区属于内陆地区的温带荒漠,主要是由于地处内陆,离海远,且周围山岭环绕,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故降水少,气候干旱。
3.由于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逐渐递减,故形成了植被从草原到荒漠草原到荒漠的变化。
4.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主要是由于地处内陆,A错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的植被的破坏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B正确;由于西北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坏,故治理才主要途径是恢复植被,C错误;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总体趋势还在扩大,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掌握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成因,理清荒漠化的概念和形成原因、治理等内容。
本题难度:困难
3、单选题 20世纪60~70年代,数以万计的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造田,使这块沉睡的荒芜之地变成世界闻名的“北大仓”,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北大荒是指
[? ]
A、三江平原
B、辽河平原
C、松嫩平原
D、东北平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1.《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我国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而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列我国因地制宜创造的农业地域类型中,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A.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业
B.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
C.农耕区生产谷物,饲养家畜
D.东北平原的国营农场种植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2008年5月2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动员和部署全省进一步推进“双转移”工作,促进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材料一:“双转移”具体是指珠三角的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图中箭头①);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图中箭头③),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图中箭头②)。
材料二:工业化发展阶段判别标准
| + | 工业化前 | 工业化初期 | 工业化中期 | 工业化后期 | 后工业化时期 |
| 人均GDP($) | 260~728 | 728~1456 | 1456~5460 | 5460~13104 | 13104以上 |
| 非农产业产值 比重(%) | 50以下 | 50~70 | 70~87 | 87~98 | 下降 |
| 指标 | 山区 | 两翼 | 珠江三角洲 | 全省 |
| 人均GDP($) | 1054 | 1249 | 5594 | 2381 |
| 非农产业产值比重(%) | 72.66 | 80.33 | 96.22 | 92.24 |
| 行业名称 | 增加值构成(%) | ||
| 1998年 | 2001年 | 2004年 | |
| 新兴产业:电子、电气、机械、石化 | 35.4 | 40.1 | 41.1 |
| 传统产业: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建材 | 23.8 | 20.6 | 15.24 |
| 潜力产业:森林造纸、医药、汽车 | 2.0 | 4.6 | 6.65 |
参考答案:
(1)中期;后期;地区差异(2)新兴产业和潜力产业在增加值构成中比重上升;传统产业在增加值构成中比重下降;新兴产业始终居于主导地位(3)劳动; ABCE (4)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促进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为当地带来更多的发展资金和技术;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本题解析:
(1)人均GDP广东省为2381$,珠江三角洲为5594$,参照工业化发展阶段判别标准:人均GDP在1456~5460$之间为工业化中期,人均GDP在5460~13104$之间为工业化后期。(2)~(4)考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