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2 06:41:11
1、综合题 读图12,回答下列问题。(36分)
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海域的里氏9.0级地震诱发了海啸,大船渡市的
海啸浪高达到23.6米。
(1)简析海啸对大船渡市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6分)
表:2009年中、日部分数据比较
| ? | 石油自给率(%) | 能源消费总量(亿吨石油当量) | 人口 数(亿) | 核电占全国发电总量的比重(%) |
| 日本 | 0.2 | 5.8 | 1.28 | 34![]() |
| 中国(大陆) | 50 | 20.3 | 13.3 | 1.12 |
存。核电站运行需要大量冷却水。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每
年需要铀燃料30~40吨,而相同功率的火电站需要耗煤300~400万吨。
核电的主要原因,指出核电站适宜布局的地区。(8分)
4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凌汛是指冰凌阻塞河流,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下图示意黄河某河段水系分布。
(1)读上图分析图示河段容易发生凌汛灾害的原因。(4分)
(2)提出防御凌汛灾害的主要工程措施。(6分)
参考答案:(1)原因:图中的黄河水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由于下游入冬时的封河期早于上游河段,初春时的开河期晚于上游河段,从而使下游河道中的冰凌阻塞河流,水位明显上涨(2分);图示区域人口众多,工农业经济发达,资产密度大,发生凌汛灾害造成的损失大(2分)。
(2)主要工程措施:实施破冰凌工程,疏通河道(2分);修筑和加固河堤(2分);在上游修建水库,利用水库调节流量(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下图(2010年4月下旬我国部分地区农业气象灾害分布图),回答1~3题。
? 
1、图中P、Q两类气象灾害分别是
[? ]
A、滑坡、暴雨
B、泥石流、冷害
C、干旱、冷害
D、台风、沙尘暴
2、灾害P在图示区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远离海洋,受夏季风的影响小,降水少
B、纬度较低,蒸发旺盛
C、昆明准静止锋影响,天无三日晴
D、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水缺乏
3、甲区域气象灾害可能导致秋季作物成熟得晚,从而导致作物减产,对此可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
A、春季可采用薄膜覆盖,提前播种,也可选用生长期短的品种
B、秋季可在田地薰烟防早霜
C、春季可在田间灌水提高地温,或加大机械化播种,缩短播种期
D、秋季可利用农业技术对作物催熟
参考答案:1、C
2、D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读下列材料及苏门答腊岛西岸附近海域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北京时间2012年4月11日16时38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海岸发生里氏8.5级地震,震源深度为33公里。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当天向印尼、印度、泰国等10多个国家发布海啸预警。海啸预警已于地震发生后的四小时内解除,该地震及之后的几次大的余震造成5人死亡,数人受伤。美国地质调查局专家解释说,此次地震由地壳水平运动所致,并非垂直运动,所以不会进行海水大规模的置换。印度尼西亚是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重灾区,那次海啸夺走了印度尼西亚近23万人的生命。
读图分析印度尼西亚多地震及此次地震造成伤亡较小的原因。
参考答案:(8分)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地震频发(2分)。此次地震因板块的水平运动所致,不易造成大规模的海水置换,不易形成大规模海啸(2分);震中离海岸较2004年海啸更远,震中地水深较2004年海啸更深(超过4000m)(2分);灾后应急反映机制响应及时,居民及游客防灾意识和逃生技能提高(2分)。
本题解析:地震易发的主要原因就是板块消亡边界,而其破坏力大小的原因是与自然地理背景和人文地理背景两个方面影响。
点评:本题组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地震为背景,考查了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其破坏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全球自然灾害及其损失示意图”,完成题。
小题1:图中符号“□”“ ▲”所代表的自然灾害是( )
①强风 ?②干旱 ③地震 ④洪水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小题2:为减轻上述两种灾害损失,下列工程措施适宜的是( )
①营建防风林 ②修建水库 ③跨流域调水 ④建设护坡工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干旱、洪水等气象灾害,由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出现的频率高而带来的损失最严重。图中“□”“▲”所代表的自然灾害损失最大。
小题2:修建水库可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能有效减轻洪水的威胁;跨流域调水能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可有效减轻干旱带来的损失。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以“全球自然灾害及其损失示意图”为材料,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全球自然灾害及对策。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