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中国区域差异》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9-12-22 06:10:4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首先把中国分成东部与西部,再分别分成南北两部分,形成如图中所示①②③④四块区域,并把四块区域命名为“黄色中国”、“绿色中国”、“银色中国”和“金色中国”。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各色分区与主要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①—“金色中国”—海陆位置影响
B.②—“银色中国”—纬度位置所致
C.③—“绿色中国”—流水侵蚀作用
D.④—“黄色中国”—流水侵蚀作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解析:“黄色中国”——主要描述土壤为黄土,集中分布我国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风力沉积和流水侵蚀,“绿色中国”——秦岭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纬度低水热充足,“银色中国”——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冰雪覆盖,“金色中国”——沙漠广布,主要分布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自然地理。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安徽南部地区图
材料二:皖南某地多年平均降水量(mm)月分配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12
降水量
43
75
90
137
179
223
160
276
182
102
44
51
材料三:皖南某地循环经济模式图
(1)读材料一,描述图示区域地形、地势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简析该地6、7月份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材料三,简述该地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自然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以山地、丘陵为主,北部有小部分平原;大致南高北低。
(2)6月份处于梅雨期,故降水量较大;7月份为伏旱天气,故降水较少。
(3)位于南方地区,太阳辐射能较丰富;气候雨热同期,高温期较长,利于作物生长,为发展沼气提供大量原料,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单选题  读下表中数据,回答1~2题。

我国五地海拔及地理位置
1、甲地所处的地形单元为
[? ]
A、黄土高原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2、下图中表示乙地年内各月气温的曲线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1、B
2、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北方地区人口最多、商业最发达的城市
A.北京
B.天津
C.郑州
D.西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图甲、图乙分别示意京、津、冀都市圈2000年人口密度分布和人口增长率。据图回答1~2题。

1、该都市圈人口密度分布特点为
[? ]
A、京、津、石家庄等城市最高
B、东南部地区大于西北部地区
C、由东南地区向西北地区递减
D、由中心地带向周边地区递减
2、应用GIS技术在图甲基础上制作图乙,需要添加的数据是
[? ]
A、各行政区边界的数值
B、2000年各行政区人口数量
C、各行政区面积的比值
D、1999年各行政区人口数量


参考答案:1、B
2、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