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2 05:57:09
1、综合题 2010年第11号热带气旋“凡亚比”于9月15日20时生成,16日11时发展为强热带风暴,23时加强为台风,17日18时加强为强台风,18日16时加强为超强台风。19日9时前后在台湾花莲附近沿海登陆,20日7时在福建漳浦沿海再次登陆(如图)。据中新社漳州9月21日报道,受强台风“凡亚比”登陆的影响,福建漳州两天来持续暴雨、局部大暴雨,造成辖区内部分房屋倒塌、水产养殖设施被毁、农作物受淹、基础设施损毁,受灾人口52.3万人。据此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台风为什么多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大洋西部洋面上?(6分)
(2)结合福建省的自然地理特点,简述由台风带来的关联性自然灾害有哪些?(6分)
(3)在台风多发季节,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避免或减轻台风造成的损失?(8分)
2、单选题 读1985一2009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及“南、北方耕地面积百分比”坐标图,回答1一2题.
?
1.图中甲、乙、丙三条线匹配正确的是
[?]
A.甲一全国、乙一南方、丙一北方
?B.甲一北方、乙一南方、丙一全国
C.甲一北方、乙一全国、丙一南方
D.甲一全国、乙一北方、丙一南方.
2.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耕地的变化叙述错误的是
[?]
?A.中国耕地的几何中心逐渐南移 ?
B.灾毁耕地南北方相差不大 ?
C.因生态退耕而减少的耕地北方比南方多
D.因建设用地及农业结构调整而减少的耕地南方比北方多
3、单选题 2011年11月26日绿色和平组织志愿者在德班托起一个巨大的风力发电机模型(如图12),呼吁前来参加气候变化大会的各国政府采取措施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保护全球脆弱地区和人群免遭伤害。图13为“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小题1:大力开发风能资源,减少CO2排放,直接影响图13中的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小题2:为维持⑤环节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的作用,人类迫切需要
A.开垦沼泽
B.开发水能
C.保护雨林
D.退耕还湖
4、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浙江省宁波鄞江的上游樟溪流在到达鄞江镇后,就呈一个"丫"字状形式分为两岔,一支流入鄞江,一支流入南塘河。鄞江是"江",而南塘河是"河"。南塘河水流经鄞西,既灌溉了这里的农业,又成了宁波市的饮用水源。
材料二:它山堰位于鄞江上游出山处的四明山与它山之间,是用条石砌筑的一座上、下各36级的拦河滚水坝。堰顶长42丈,用80块半条石板砌筑而成。堰身中空,用大木梁作支架。据记载,堰的设计可做到"涝则七分水入于江(奉化江),三分入于溪(南塘河),以泄暴流;旱则七分入溪,三分入江,以供灌溉"。它山堰灌渠示意如下图所示:
(1)宁波已被列入全国性的缺水城市之一,成为丰水地带的缺水型城市。试分析宁波缺水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鄞县,许多村镇名称大多带有堰、埭、锲、塘、墩、桥、汇、江、港、浦等历史痕迹。据此推断当地村落形态多呈______状,试分析当地聚落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它山堰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位于四川省与它山堰建设理念相似的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是____________。
5、单选题 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小题1:若全球变暖加剧,下列地理界线的变化最可能发生的是
①高山雪线的海拔高度下降?
②高山的森林、草原界线海拔高度上移
③水稻、小麦生长分界线向低纬度推移?
④橡胶、甘蔗栽培北界向高纬度推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小题2:若全球变暖加剧,下列地理现象最可能发生的是
A.高纬大陆上冬季高压势力增强
B.低纬海区台风强度减小
C.中纬内陆地区干旱面积减小
D.沿海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
小题3: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可直接明显减弱
A.大气逆辐射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