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2 05:18:05
1、综合题 阅读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形成至今,虽然“身体”在不断“长大”,但在上海的经济地位却一直“长不大”。截止2004年底,崇明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75%以上,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贫困人口占全市贫困人口总数的1/3。
崇明开发总体规划提出,崇明作为国务院确定的上海可持续发展重要战略空间,到2020年将建设成为森林花园岛、旅游度假岛、生态住区岛和科技研发岛,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战略示范作用的“生态岛区”。
(1)崇明岛的“身体”之所以在不断“长大”,主要是因为_________,而它在上海的经济地位一直“长不大”,主要是由于_________阻隔,交通不便。
(2)从建设“生态岛区”的战略考虑,崇明岛东滩湿地可适宜?( )
A.开垦农田?B.建立高科技工业园区
C.开发商品房? D.建设候鸟自然保护区
(3)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崇明岛可大力发展的产业有?( )
A.森林工业? B.园艺业
C.采掘工业?D.钢铁工业
(4)按照规划,陈家镇将建设成为以生态休闲为主要特色的“海岛花园”城镇,其区位(布局)条件。
参考答案:(1)河口流速减缓,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此不断堆积 长江
(2)D
(3)B
(4)位于沪崇长江通道终点附近,滨江临海(邻近东滩湿地,环境质?量好)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流水的堆积作用及长江的交通状况。
第(2)题抓住“生态岛区”这个关键词语,只有建设候鸟自然保护区符合题意。
第(3)题为实施可持续发展,加上崇明岛的资源情况,崇明岛可大力发展园艺业。
第(4)题,要建设成为以生态休闲为主要特色的“海岛花园”城镇,需要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如:良好的环境质量;面积广阔的海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等等。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010年11月12日,第五届“中华环保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会”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开幕,据此回答问题。1.第五届年会主题“低碳城市,公众责任”体现了哪一类人地关系思想2.下列做法符合该主题的是
A.环境决定论
B.人类中心论
C.人地相关论
D.人地伙伴论
E.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F.围湖造田
G.陡坡开垦
H.挖掘“发菜”
参考答案:1. D
2. A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地理环境决定论——时间:人类社会发展早期。(忽视了人对环境的能动性,夸大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地关系不协调。人类中心论——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作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的对象,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视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伙伴论——时间:20世纪60年代?。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低碳城市,公众责任”体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属于人地伙伴论。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2.主题“低碳城市,公众责任”,强调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围湖造田、陡坡开垦和挖掘“发菜”容易引发环境问题。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可以节省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图16为我国2003年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邹贺栓院士说,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减少,我国的粮食生产任务艰巨。从长远和根本上讲,要改变我国粮食增长的方式,开辟我国根食生产的新途径,关健在于农业科技进步。
材料二
(l)农业土地生产潜力(百千克/公顷)是由光、热、水、养分四因子共同决定的。根据图14说出我国全年土地生产潜力的分布规律。(2分)
(2)比较图13中A、B两省全年土地生产潜力的差异,并分析原因。(4分)
(3)近年来,图13中C省出现了大批速冻食品生产厂,产品销往全国。试分析在该省发展这类企业的有利条件(至少答出3点)。(3分)
(4)试分析图14中D地区土地生产潜力由东向西变化大的原因。(2分)
(5)根据图15和图16,就如何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至少答出3点,3分)
参考答案:(1)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2分)
(2)A(河北)省土地生产潜力低于B(浙江)省(2分)热量充足,降水多,生长期长,水热组合好。(2分)
(3)接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每点1分,共3分)
(4)自东向西海拔迅速升高,导致温度下降很快,热量减少(2分)
(5)①积极开发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②保证粮食的耕种面积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④防治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⑤制订政策,充分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⑥完善粮食储备制度⑦增加粮食进口渠道(每点1分,答3点即可满分,3分)
本题解析:(1)直接根据图14的等值线分布,说明全年土地生产潜力分布的高低差异即可。(2)图示A为位于华北地区的河北省,而B为位于长三角地区的浙江省,图例直接反映B省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大于A省区,主要原因可从纬度位置的差异,对水热条件的差异和耕作制度的差异分析。(3)影响食品厂生产的区位条件主要从原料、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和劳动力等因素分析。(4)根据图示D省区为西藏,西藏的东南部地区位于纬度较低的河谷地带,水热条件充足,故土地生产潜力大,而其西部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冻土广布,土地生产潜力低。(5)保障粮食安全,应从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技术、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单产方面和保障耕地面积方面分析,并可借鉴能源安全问题从粮食进口方面分析措施。
点评:本题考点较多,但难度一般,基础性强。解题的关键是能抓住图示等值线、区域地理位置和耕地面积变化等基本信息,结合影响工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分析和粮食安全问题等内容分析,注意调用课本相关内容,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19世纪中叶以后,北美洲小麦向欧洲倾销,英国、丹麦两国的农业,因谷类作物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而纷纷改耕作业为畜牧业,回答下题。导致英国、丹麦两国谷类作物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光、热不足,产量较低
B.劳动力不足,劳动成本较高
C.国土狭小,土地价格高
D.投资多,能耗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
A.人均耕地在减少
B.总人口数在增加
C.耕地面积在减少
D.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小题2:根据“环境负担公式”,下列措施能因此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
A.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
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推广良种,提高亩产
D.提高粮食进口量,缓减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图和环境负担公式可知: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人口和耕地的相对关系即人均耕地在减少,而不是某一要素耕地或者总人口数的变化。
小题2:开发湿地、滩涂,破坏了生态;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跟减轻负担没有必然联系;提高粮食进口量,不能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通过技术的提高实现环境负担的减轻,推广良种,是符合这个要求的,答案选C。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