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三)

时间:2019-12-22 04:59:1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题。

小题1: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小题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③美化城市环境?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与明清时代相比气候变化不足以导致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银川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湖泊变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排水造田,所以选C项。
小题2:本题考查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是水源地,是蓄水池,能够提供水源;湿地能够降解污染;湿地是很多珍惜动物的歇息地,能够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降低城市气温年较差。湿地对城市的直接影响是增加空气的湿度和美化环境。湿地增大,可以降解污染,但湿地湖泊主要目的不是对城市污染进行净化,城市排污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对城市污水的净化处理,所以选B项。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湿地的生态功能。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是世界主要的水土流失区。据中科院黄土高原综合考察队遥感调查计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面积约45万平方千米,其中土壤侵蚀强度大于1000吨/平方千米的面积约29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示意图。图中黑色柱状部分代表不同省份土壤侵蚀强度大于500吨/ 平方千米的侵蚀面积。
材料三:2010年12月,山西获批国家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目前,试验区的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正在加紧制定中。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大省,经济转型迫在眉睫。故山西的资源型经济转型既有区域典型意义,也有全局示范意义。
(1)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面积的空间分布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
(2)山西省土壤侵蚀面积较大的自然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在防治水土流失作用中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析山西能源构成的特点,并说明开发能源对该区域环境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述山西综合试验区发展的基本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山西、陕西、甘肃土壤侵蚀面积大,而内蒙古、宁夏、河南土壤侵蚀面积小
(2)山西黄土覆盖面积大,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区,黄土土质疏松,遇水易流失;山西降水量较大且集中,多暴雨等
(3)工程措施,如修建水库等,可短期、直接地防治水土流失;生物措施,如植树种草,可长期、间接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两者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
(4)煤炭资源丰富,数量大、分布广、质量好、埋藏浅;能源结构较为单一。占用农田,浪费土地资源;造成大气、土地、水污染;造成地面塌陷;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
(5)实行土地复垦,实现矿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改善整体生态环境;实现产业转型,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第三产业;实现技术、管理、体制的创新,带动经济的发展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单选题  读下图,回答题。

小题1:该图揭示森林具有的作用是(  )
A.净化空气
B.防风固沙
C.保持水土
D.保护农田
小题2:若图中森林被破坏,下列叙述较为符合河流特征变化的是(  )
①河水含沙量增加;②河道淤积;③水患加剧;④结冰期延长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从图中相关信息不难看出森林起到固定表土,保持水土的功能。故选C
小题2:图中的森林被破坏势必加剧区域内的水土流失量,增加了河水的含水沙量,加剧河道的淤积程度,引发更加频繁的水患灾害,不可能结冰期延长。故选C
点评:本组题目只要求考生掌握森林植被的环境功能及水土流失可能产生的危害即可,试题属于一般性的基础题目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热带雨林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为降水提供了50%的水汽来源,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B.大量水汽被带离了雨林地区,减少当地的降水
C.水循环水汽绝大部分来自海洋,跟雨林没什么关系
D.雨林是个巨大的储水库,会减弱当地的水循环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热带雨林蒸腾作用强,故为降水提供了近50%左右的水汽来源,A正确;热带雨林蒸腾作用强,降水丰富,故B错误;热带雨林水循环的水汽只有50%作用来自海洋,C错误。雨林是巨大的储水库,强大的涵养水源和蒸腾作用等,促进了水循环,D错误。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和对水循环的影响,难度较低。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图为“长江中游局部水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上世纪50年代后,P湖泊面积迅速缩小,主要的人为原因是
A.围湖造田
B.水灾频繁
C.植被破坏
D.污染水源
小题2:与图示西南部地区河流相比,东北部地区河流更具优势的开发方向是
A.水力发电
B.内河航运
C.水产养殖
D.净水生产


参考答案:
小题1:AC?
小题2:BC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设计改变了过去常考的长江中游地区洪灾形成的原因,代之以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解题的关健仍在审题上,人为原因是本题设计的精妙所在。根据“长江中游局部水系示意图”、P湖湖泊轮廓、长沙(城市名称)可知该地为洞庭湖流域,该题强调的关键是人为原因,联系长江流域中游地区洪灾产生的人为原因,不难得出上游的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使中游湖泊泥沙淤积,加上中游地区围湖造田,造成湖泊面积迅速缩小。水灾频繁是自然原因,污染水源并不改变湖泊面积。
小题2:此题是小区域地形图上流域的综合开发,此题的关键在于东北部地区与西南部地区的地形比较,得出其所在区域是平原地形,则其具有的优势开发方向将迎刃而解。根据图中等高线程度不难看出,西南部地区为丘陵,东北部为平原地区,内河航运发达,且东北部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较广,适于水产养殖。由于平原地区落差小不宜水力发电,净水生产宜选河流的上游地区,水质好,而东北部地处河流的下游地区水质较差,不宜发展净水生产。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