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孙中山》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8-05 23:31:0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孙中山、甘地都被本国人民尊为“国父”,都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进行了不懈努力。
材料一?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中国革命已经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徒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 所以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我一生革命,便是担负这种责任。”
——1924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演讲
材料三?第五十五届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最出风头的影片是获奖八项的《甘地传》,而最出风头的人物是作古多年的印度国父——甘地。因本片而得奖的多位领奖人,上台后强调的一句话就是: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
材料四?人类的公正不是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上,真正的公正是建立在自我牺牲、道义和无私奉献的基础上的。……我相信非暴力这种武器属于最强者。我相信,一个最坚强的战士才敢于手无寸铁,赤裸着胸膛面对敌人而死。这就是不合作的非暴力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坚持非暴力的不合作义,……?
——甘地《论不合作》(1919年11月)
材料五?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但遭到冷遇。孙中山由此感悟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
材料六? 1893年以后到22年中,甘地将印度教派的仁爱、不杀生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甘地主义”的思想。
——以上两则材料均引自人民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面临的困境?材料所说的“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是怎样实现的?(3分)
(2)根据材料二,中国革命13年来,为何“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孙中山在此期间进行了哪些重大斗争?其目的是什么?(4分)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所说“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4分)
(4)根据材料四、五、六,孙中山和甘地在领导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指导思想)上有何不同?比较分析影响两者走不同道路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1)满清专制统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发动辛亥革命。(3分)
(2)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建立北洋军阀专制统治;(1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以上史实答出两点即给2分)捍卫民主共和。(1分)
(3)史实: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民族独立;努力消除教派矛盾。(2分)
影响:增强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沉重打击了英殖民者,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为印度独立发挥巨大作用(2分)
(4)道路(思想):孙中山:暴力革命(1分);甘地:非暴力不合作(1分)。
成因:孙中山改良道路受阻(1分);甘地受到“仁爱”、宗教思想的影响较深(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关于亚洲觉醒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属于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B.具有反封建反帝斗争的性质
C.革命斗争大都获胜,但不彻底
D.是世界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铁路是工业文明的组成部分,20世纪初的印度和中国对发展铁路有不同的态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甘地认为“印度的得救在于抛弃它五十年来所学到的东西。铁路、电报、律师、医生等等都必须丢开”,主张恢复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来对抗西方工业文明。只有用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舍工业代替集权化的城市大工业,才能避免竞争和剥削,消灭失业和贫富差别,过简朴宁静的生活,从而实现非暴力的社会理想。他认为以大机器为象征的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正是导致印度衰落和贫困的根源。
——张杰《铁路与民主》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一再强调中国要发展铁路。……在国弱民穷形势下,如何修建铁路?"孙中山主张铁路民办国有,实行对内、对外开放。如果国民有力承担,自应由国民兴办……经营4 0年后收为国有。谈到利用外资,他列举了三种具体方式:一是借款修路,国人自办;二是招股修路,华洋合办,主权属我;三是批给外国人承办,期满铁路无价收回。孙中山特别重视在利用外资中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特别强调兴筑铁路要防止资本家垄断,他说:“我们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
——孙永福《孙中山与中国铁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甘地对修筑铁路的态度,并作简要评价。(6分)
(2)材料二中孙中山强调“兴筑铁路要防止资本家垄断”体现了他的哪一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主张产生的背景。(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甘地和孙中山在思想上的共性。(4分)


参考答案:(1)态度:反对修建铁路。(2分)
评价:积极方面,看到了西方文明的局限性,反映了印度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愿望。消极方面,对西方工业文明采取对抗、抵制的态度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4分)
(2)主张:节制资本(2分。答到民生主义可给1分)。
背景:吸收了西方由于垄断的出现导致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的教训后提出。(2分)
(3)防止贫富分化,实现国家富强;抵制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4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很容易可以看出,甘地看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局限性,反对修建西方近代化的铁路,主张发展农舍经济。这显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落后的思想。(2)孙中山强调兴建铁路不要被资本家垄断这是反映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中节制资本的思想。当时国际上垄断组织出现,贫富分化更加严重,孙中山希望能够避免西方所走的错误之路。(3)孙中山的节制资本的思想和甘地的反对工业化的思想都有防止贫富分化,实现国家富强;抵制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共性。
点评:甘地反对近代文明,曾推行手纺车运动。手纺车运动为经济上濒临绝望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提供了生计,既保存了印度最低的生产力,又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手纺车运动不但是反英斗争的物质武器,更是反英斗争的精神武器,但是这种思想明显的具有局限性。孙中山民生主义主张积极的兴办铁路,引进西方的近代文明,同时也看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局限性,主张收归国有。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最主要的贡献是
A.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颁布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D.实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在其一生中最主要的是贡献是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所以B项正确,CDA不是最主要的,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有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国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英人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广东战,既去林之后,当然就开战。所以士大夫想,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中国的古法不行,而是因为奸臣误国。……可惜道光二十年夏天定海失守以后,林没有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中国人不服输。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到了以后,就知道中国的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他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给了魏默深。魏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后来日本的文人把这部书译成日文,促进了日本的维新。林虽有这种觉悟,但他怕清议指摘……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即抱着旧观念空发议论的官员)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落,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
材料二?倘若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维新呢?……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是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他们怕清议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
——均摘自蒋廷黼《中国近代史》
回答:
(1)概述作者描述的关于林则徐的两种观点。哪一种是错误的?(2分)为什么?(6分)
(2)作者对于林则徐的批评是否正确?(2分)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一种观点认为林则徐能够用中国传统的方法战胜英国侵略者,因为清政府的破坏,林则徐无法施展其才能,因而导致鸦片战争失败。另一种观点认为林则徐逐步认识到当时的中外形势,他能够首先开眼看世界,但无力扭转当时的战争形势。第一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了解世界潮流所向,仍然没有摆脱“天朝上国”的迷梦。
(2)作者认为林则徐害怕舆论的指责,坐视国家衰败,不敢公开说明自己的见解,因而延缓了中国改革和近代化的进程。不正确。中国在当时没有发生改革运动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的。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尚未出现,不具备改革的客观条件,而不应该由林则徐来承担责任。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一中能够直接概括出有关林则徐的两种观点即一种观点认为林则徐能够用中国传统的方法战胜英国侵略者,因为清政府的破坏,林则徐无法施展其才能,因而导致鸦片战争失败。另一种观点认为林则徐逐步认识到当时的中外形势,他能够首先开眼看世界,但无力扭转当时的战争形势。显然第一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了解世界潮流所向,仍然没有摆脱“天朝上国”的迷梦。(2)从材料二中能够总结出作者的观点,即作者认为林则徐害怕舆论的指责,坐视国家衰败,不敢公开说明自己的见解,因而延缓了中国改革和近代化的进程。结合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可以判断,作者观点是不正确的,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在当时没有发生改革运动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的。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尚未出现,不具备改革的客观条件,而不应该由林则徐来承担责任。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