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商业的发展》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7-27 19:18:3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2分)在中国货币演变史上,货币形态经历了从复杂到简单、从多到少的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禁民私造。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使用交子的原因。(5分)
材料二?明初,政府禁用金银交易,先是推行“洪武通宝”铜钱,后又印制“大明宝钞”纸币,故当时的典章制度中只有“钞法”、“钱法”,而没有“银法”。但是鉴于铜钱铸造不易、纸币容易贬值,白银作为货币始终在民间流通,其贮藏、交易的优势日益明显。1530年政府推行一条鞭法,把所有的地税、贡纳、赋役、人头科, 都归入田亩里面,计亩征银,白银成为唯一具有充分货币职能的货币。一条鞭法的实施,表明明朝政府承认白银法币的合法地位,扩大了白银的适用范围,使得白银的货币地位更为巩固,白银货币化过程至此达到高峰。
——据孙良玉《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货币制度演变经历的阶段,说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型货币的原因。(7分)
材料三?明后期从西班牙、日本和葡萄牙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额简表

流出国别
流入中国的白银额(两)
备注
西班牙
87 750 000
根据崇祯年间梁兆阳《海澄县志》卷十一记载推算,此白银总额, 折合西班牙比索为439 581 960元即四亿元以上。
日本
200 000 000
葡萄牙
42 762 750
总计
330 512 750
——王裕巽《明代白银国内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
(3)围绕材料三所述现象,以 “中国与世界”为主题,写一篇简要历史论文。(10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现象展开评述;立论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1)原因:传统货币携带不便;四川富商推动;宋代商品经济发展;造纸术印刷术;政府设置专门机构。(5分)
(2)阶段:铜钱、宝钞、白银 (3分)
原因:铜钱铸造困难,纸币易贬值,自身具有缺陷;白银便于贮存交易,得到民间广泛认可;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货币需要量增大;政府税制改革(一条鞭法)的推动。(4分)
(3)要点提示:现象——明后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2分)原因——新航路开辟;掠夺美洲白银;与亚洲建立直接商业联系;中国农耕经济繁荣;农副产品、手工业品出口等。(3分)影响——促进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展等。(3分)认识——中国与世界需要同步发展。(2分)
评分标准:一等(10~8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7~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O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范文:材料表明,明后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成为联系中国与世界的桥梁。(2分)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在美洲进行殖民活动,掠夺大量金银,并建立了与亚洲的直接商业联系。此时中国农耕经济繁荣,中国传统手工业产品如陶瓷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以及丝茶等农副产品大量出口。西班牙等国正是大量经销中国的丝茶瓷器等商品,将大量货币投进中国。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导致白银的大量流入。(3分)
白银流入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明清时期的主要货币,国际市场的大量需求,推动了私营手工业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组织,从而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白银流入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展。(3分)
白银连起了中国与世界,中国则是这一时期世界经济中心,对西方有较大的吸引力。(2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可以看出四川地区率先出现交子的原因是金属货币重,交易不方便;富户的推动。从材料“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禁民私造。”可以看出官府的管理也是宋代纸币出现的重要原因。(2)从材料“政府禁用金银交易,先是推行“洪武通宝”铜钱,后又印制“大明宝钞”纸币,故当时的典章制度中只有“钞法”、“钱法”,而没有“银法”。但是鉴于铜钱铸造不易、纸币容易贬值,白银作为货币始终在民间流通”不难概括出明朝货币演变的过程;因为铜钱铸造不易,纸币易贬值,白银私下广泛流通;商品经济的发展,张居正改革等都推动了白银作为了主要的流通的货币。(3)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材料一 (北魏洛阳)“自延酤(里)以西……望宗所居也。民间号为王子坊。”……伊洛之间,夹御道,东有四夷馆……道西有四夷里;一曰归正,二曰归德,三曰慕化,四曰慕义……市东有藡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天下妙伎出焉……市西有延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多以酒为业……市北有慈孝、奉终二里。里内之人,以卖棺椁为业,赁车为事……
——(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二 里坊,或称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唐初长安城)“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昏而闭,五更而启。”……“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中使郭里曼酒醉犯夜,杖杀之。”
——李合群《论中国古代里坊制的崩溃》
材料三 (北宋东京)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南通一巷……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可容数千人……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乃马行街也,人烟浩闹……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我国唐中期以前里、坊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与唐代长安相比,北宋东京城市有哪些新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洛阳城市里、坊命名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特点:是我国古代城市基层管理制度,管理严格;居民按身份地位和所从事的职业聚居(或:在市周围按工商业性质分设里坊;里坊分区);里坊与市分开,居住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城市布局整齐划一;实行严格的夜禁制度;封闭性。
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防范盗贼和稳定社会秩序;其城市规划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消极方面,妨碍了市民生产、生活,及人际交往,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发展:工商业繁荣;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或:打破了里坊界限);根据经营的类别形成不同的商业区;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大大增强(或:出现了市民阶层的娱乐场所)。
(3)原则:以儒家道德准则(或:以反映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准则的字词或含有褒义的有关字词)和以居住者的职业特征命名。
看法: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或:体现了儒家的夷夏观以及以德政吸引感化蕃夷的思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则史料最有可能反映的是哪一时期商业繁荣的景象(  )
A.商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唐代之前,商业活动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市、坊严格分开;而从北宋开始,城市中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店铺可以随处可设。“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的景象最早可能出现在北宋时期,故选D。
点评:宋代以后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打破经营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 接监管。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材料一?《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受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安徽祁门“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愈于诸方。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缯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迹而至”。
——《全唐文》
材料三 在民间有较大规模的制茶业者,据《太平广记》中记载:天宝年间,寿州有一个名刘清真制茶业者,“与其徒二十人,于寿州作茶,人致一驮为货”。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初税茶。凡州、县产茶及茶山外要路,皆估其直,什税一,从盐铁使张滂之请也。自是岁收茶税钱四十万缗……。?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决定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洛阳成为“二京”之一的原因。(1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四,指出唐朝茶叶生产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对当时经济的发展有何意义?(12分)


参考答案:(1)(6分)隋唐在政治上与北周一脉相承;关中为政治中心区域;关中地理位置优越,战略位置重要;
(2)(14分)靠近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全国财赋水陆转运枢纽;建有含嘉仓、洛口仓等大粮仓;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关中多战乱、自然灾害,经济衰退;
(3)(12)特点(8分):主要在山多地少的山地种植;茶园规模大、产量高、著名品种多;茶叶加工制作专门化和规模化,市场需求广泛,贸易活跃,茶叶商品化程度高;政府对茶叶生产与销售征税,并成为国家当时谁收的主要来源。
意义(4分):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带动了相关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也增加了封建国家的收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洪武十九年(1386年)浙江舟山46岛居民30000余人被强遣入内地,次年全国唯一的海岛县昌国县(今舟山市的前身)废除。对这一做法影响的分析,正确的是
A.有效加强对沿海岛屿的控制
B.断绝了中国与外国的交往
C.舟山成为推行这一政策的中心
D.有限维护了明朝的封建统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所提供的事件实际上是明朝为了加强对沿海居民的控制,实行海禁政策的一个表现,所以其影响就是考查海禁政策的影响,应该选D。A错在了“有效”,B错在了“断绝”,C在题目中没能体现,故排除ABC。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