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6-24 07:03:57
1、判断题 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
A.废井田开阡陌封疆
B.“世卿世禄”制
C.推行县制
D.连坐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题中是“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由此可知D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观察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B.都促进了大民族融合
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商鞅变法使秦国完成了封建化,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也实现了北魏自身的封建化,故答案为A。商鞅变法未体现出B项内容;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均未体现出CD项内容。
点评: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秦朝的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秦国最终统一全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孝文帝改革也是使北魏从奴隶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统一了北方,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地贡献。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对北魏社会的积极意义是
①有利于清查户口?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③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④促进了民族融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在一次探究课上,四名学生分别分析了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你认为谁的表述最准确?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具备统一的实力
B.秦王嬴政广罗人才,统一战略得当
C.战国末期诸侯国减少,局部实现统一
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各地联系加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商鞅变法时秦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各地之间的联系也不断加强,是秦的统一的根本因素。故应选D。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商鞅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材料一、二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4分)
(3)材料二、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材料二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6分)
参考答案:(1)法家?秦孝公的支持(4分)?
(2)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重农抑商(4分)
(3)材料二持否定态度,材料三持肯定态度? “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 “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6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第(1)题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第(2)题通过材料得出信息“坏井田,开阡陌”可知A、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知B、奖励耕战,“犹以务本之故”可知C、重农抑商?第(3)题材料二中“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可知其态度是持否定,材料三中“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可知对商鞅变法持肯定态度,而材料中“务本”古以农为本,所以指的是进行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的是在商鞅变法之后社会制度的灭亡即奴隶制的结束。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