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王安石变法》考点特训(2020年冲刺版)(三)

时间:2020-08-30 06:53:4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理财”的主要目的是
[?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之间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元封元年,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通典·食货典》
材料二 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转运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余而移用之。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
——《宋会要辑稿·职官》
(1)根据材料一、二,从背景角度比较西汉与北宋实行均输法的相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均输法实施的作用。(9分)


参考答案:
(1)背景: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旧制存在诸多弊端;市场物价不稳定。(6分)
(2)原因:抑制(防止)商人垄断市场操纵物价;节省购物钱钞和运费(节省开支);减轻人民负担;保证朝廷在物资方面的需要;(以上各2分,共8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1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国用空竭”、“ 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可以得出都面临财政危机;依据“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 典领之官,拘于弊法。”可以得出旧制度存在的弊端,依据“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去重敛,宽农民”即可得出市场物价不稳定.
(2)依据材料“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一一对应,归纳即可得出抑制(防止)商人垄断市场操纵物价;节省购物钱钞和运费(节省开支);减轻人民负担;保证朝廷在物资方面的需要;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重要举措,然而自古以来,对它的批评声就一直存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转引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
材料二?苏辙认为: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即“棰”,意:鞭打)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转引自汤江浩《王安石——勇进人生》
材料三?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地方上的具体做法是,春季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就收回,取利二分。秋季又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又收回,再取利二分。结果,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向官府贷款,先申请后审批,道道手续都要求人,交“好处费”。
——摘编自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取得的实际效果。(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苏辙反对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其真实目的是什么?(3分)
(3)材料三中作者是怎样看待青苗法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制定改革措施时,应注意哪些问题?(3分)


参考答案:
(1)主观目的:减少高利贷者对百姓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保障农业,增加农民收入。(2分)
实际效果: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户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2分)
(2)理由:不易监管,会出现官吏舞弊现象;易导致钱物滥用和本息收取困难,增加地方政府负担。(2分)
真实目的:维护大地主、大官僚利益。(1分)
(3)看待:利息高,手续复杂,民众受剥削重。(1分)
问题:政策制定要立足实际;兼顾多方利益,赢得更多人的支持;需有相应监督政策执行的配套措施;政策制定要循序渐进、灵活简便。(2分,任答2点)


本题解析:(1)主观目的:需要“据材料一分析”,所以由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等信息得出答案。实际效果: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即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户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
(2)理由:题目要求“据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的“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虽良民不免妄用”、“虽富民不免逾限”、“州县之事不胜烦”等信息可以得出答案。真实目的:应从苏辙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去考虑,他是在维护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3)看待:由材料三中的“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向官府贷款,先申请后审批,道道手续都要求人,交‘好处费’”可以得出答案。问题:需要从政策制定时的具体情况、涉及的各方利益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及监管等方面去考虑。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


参考答案:(1 )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 )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