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王安石变法》考点特训(2020年冲刺版)(十)

时间:2020-08-08 05:17:1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反映了
A.王安石为人刚正
B.王安石主张学以致用
C.王安石历史责任感强
D.变法决心坚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内容一定要注意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了解“三不足”思想内容是“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了解变法的背景是遭到反对派的强烈反对形势下出现的。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而过,这是为了
A.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
B.逃避保甲法的义务
C.逃避免役法的义务
D.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保甲法规定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农闲练兵参与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而题干中的家庭成年男子分家而过,正是减少家中的男丁数,逃避保甲法的义务。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0分)【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青苗法)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青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以国家为唯一之资本家.为唯一之企业家,更无第二者以与之竞争。……若国家为唯一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得苏也?
——染启超《王安石》
(1)依据材料,概括归纳梁启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6分)
(2)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材料所引史料在历史研究中可能存在什么问题?由此,你认为史料选择或运用应注意什么?(4分)


参考答案:(1)观点:国家把持借贷,控制青苗法的实施,不利于经济复苏、发展。(2分)
认识一:这个观点是片面的。青苗法的实施,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抑制了土地兼并。(4分)
认识二: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青苗法的推行过程中,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加重了农民的负担。(4分)
(2)问题:材料是二手史料,研究者的立场和方法影响史料的真实性。(2分)
注意:应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2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中梁启超认为:“国家为唯一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得苏也?”国家作为唯一的银行把持借贷,与民争利,不利于经济复苏。第二小问要求评述梁启超的观点,实际上是考查对青苗法的评价:若考生认为这一观点片面,需要以青苗法的积极作用作为论据;若考生认为这一观点正确,则需要答出青苗法的消极影响。
(2)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可以直接用来研究历史,而材料引用的是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属于第二手史料,往往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从而影响其真实性。因此需要对历史资料及其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甄别;从多个渠道获取相关史料,互相印证、去伪存真,才能客观公正地还原历史。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②免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
[? ]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5分)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
司马光: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
王安石:那不是善理财者。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宋神宗:朕意与司马光相同,然而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
材料二?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三?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的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
──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宋神宗持何态度?(4分)
(2)材料二中王安石认为哪一项理财措施最重要?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5分)
(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关于王安石变法令人失望的原因。(6分)
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摘自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
材料二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第二条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摘自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1789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它们所体现的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试从经济、政治、思想方面概括这两大文献产生的历史背景。(10分)
(2)结合史实说明独立之初的美国是否真正保证“人人生而平等”。(5分)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两个发现”是什么?分析这“两个发现”的影响。(7分)
(2)材料二杂志封面上的“CHINA? Moving Away From? Marx”(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的说法对吗?请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A.(1)是节流还是开源。赞成司马光的观点,但又按王安石的观点执行。(4分)
(2) 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1分)
作用:增加了官府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有利于发展生产。(4分)
(3)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造成社会动荡。(6分)
B.(1)共同之处:确认了“天赋人权”的思想和“主权在民”的原则。(4分)
历史背景: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政治:殖民统治、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6分)
(2)不能。(1分)《独立宣言》虽然提出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原则,但当时真正有权参与政治的只是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穷苦白人、妇女、黑人奴隶等被排除在外。(4分)
C.(1)“两个发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4分)
影响:促进马克思主义诞生,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为科学。(3分)
(2)不对。(2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开始了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这不是远离马克思主义,而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