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牛顿、爱因斯坦》考点强化练习(2020年练习版)(三)

时间:2020-08-06 02:44:1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他打破绝对静止的时空观,改变着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他爱好和平反对战争。”文中的“他”是指?
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考查了中外历史人物的主要事绩。“他打破绝对静止的时空观,改变着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他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必须了他的历史贡献有提出相对的时空观即相对论,并且反对战争,可以说明是爱因斯坦。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到“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材料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抖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爱因斯坦对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4分)
(2)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主要观点。(4分)
(3)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2分)简要分析其成因。(4分)
(4)爱因斯坦作为伟大的科学家,邓小平作为伟大的政治家.两人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创立了相对论;发展了量子论(或提出光电效应),推动现代物理学的发展。(4分)
(2)爱因斯坦:科学可以制造战争,也可以制止战争,关键取决于人类本身。(2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2分)
(3)爱因斯坦侧重于科学与战争的关系(或科学对战争的影响);邓小平侧重于科学与生产之间的关系。(2分) 成因:20世纪30年代人类面临战争的威胁;两极格局解体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4分)
(4)科学应造福于人类的和平发展事业。(2分)


本题解析:(1)结合教材内容直接回答即可;(2)从材料中直接归纳概括爱因斯坦和邓小平的观点即可,由材料中可明显看出二人对科技评价的角度不同;(3)联系第(2)问中的观点可以找出他们各自的观察角度,至于原因可以联系二人发表观点的时代背景进行回答;(4)综合材料可以看出二人都强调了科学应该为人类造福。
点评:材料考查了学生对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对科技对近代社会发展所起作用的比较,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本题即是此种题型的最好体现。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08宁夏文综)(15分)材料一?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此有以知其如丸也。
--摘自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历法是阴阳合历,节气与月份的关系并不固定,而节气对农业生产等活动有着很大影响。因此,为使节气与月份建立起相对固定的关系,沈括大胆提出了一种纯阳历的历日制度,即十二节气历法。这种历法可以说是历法史上带有革命性的创意。它完全以太阳视运动为计算依据,按节气定历,即简便易算,又有利于农事活动的安排。但由于这种纯阳历否定了中国几千年传统的阴阳合历,不可避免的招致“怪怨攻骂”而难以实行。可是,沈括满有信心的说“然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如今,世界通用的阳历,其实质与沈括的“十二节气历”是很相似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沈括进行科学研究时使用的方法。(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沈括作为科学家所具有的素质。(9分)


参考答案:
(1)实地考察:模拟实验;总结经验和规律。
(2)具有积极探索的精神,勤于思考;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实践;突破陈见,勇于创新。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地质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及其起因的学科。它是由中国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名词正式提出是在其哪篇论著(? )?
A.《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
B.《地质力学的基础和方法》
C.《新华夏海的起源》
D.《地质力学概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李四光在《地质力学的基础和方法》中正式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概念,答案选B,A C D三项与上述史实不符。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通过5号决议,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正式从九大行星中除名,而被列入“矮行星”。冥王星的发现是根据
A.哥白尼日心说推算
B.牛顿理论的推算
C.法拉第学说的推算
D.爱因斯坦对时间、空间属性的揭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