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14 03:19:12
1、判断题 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 ]
A.鲜卑贵族?
B.鲜卑平民?
C.汉族地主?
D.中原农民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迭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
材料二 宋仁宗皇祜年间(1049~1053),各级官 ?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社会面临哪些突出的社会问题?
?
(2)孝文帝、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措施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
(3)这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是什么
?
参考答案:(1)北魏时期: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奴隶制的野蛮性、落后性强;北宋时期:出现了三冗局面,国家积贫积弱。
(2)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消除民族隔阂。王安石:实行富国之法,如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等,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改变积弱局面。
(3)北魏:国家强制推行的力度大,顺应历史潮流。北宋:保守势力强大;神宗死后,变法失去了有力的支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采取的一些措施包含了封建化的色彩,具体表现在
①继续坚持武力征服?②提倡农耕,发展农业生产?③任用汉人汉制?④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理解"封建化"的内涵。封建化一般是指封建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过程,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关系的转化。其基本内容是土地占有制的封建主义和封建社会两个对立阶级——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形成。②提倡农耕,发展农业生产?③任用汉人汉制 ④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均属于封建化措施;①继续坚持武力征服不属于,故此题选B项
考点:北魏封建化的表现
点评:要区分封建化与汉化的异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有相同之处,但不能说如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否就是少数民族的汉化。
它们都属于民族融合的表现形式,其过程都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其实质都是落后民族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所同化。但两者又不能等同,主要表现在
1.从两者的含义来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主要体现生产方式和文化的改进。而少数民族的汉化是一般指少数民族汉族化,即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某一民族受汉族先进生产方式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自然地、逐渐地改变本民族某一部分或全部而与汉族相似或被汉族同化的现象。
2.从两者存在时间来看,中国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起源于战国,终于新中国建国初期,现已终结;而少数民族的汉化早在汉族形成之初就已经开始了,应追溯到奴隶社会,而且到现在仍在进行着,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仍然继续下去。
3.从两者学习的对象来看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的对象既可能是汉族,也可能是当时已经处于封建统治时期的较文明的少数民族。如蒙古族统治下的元朝和满族统治下的清朝这两个时期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就属于后者。
4.从两者的结果来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使少数民族不断汲取以汉族为主体的先进的封建文化,促进了本民族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内的一支支奇葩;同时它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少数民族的汉化,则在汲取汉族优秀文化的同时,自身的民族特点逐渐改变或者消失,有的变得与汉族接近,但仍保留本民族的一些特征;而有的被汉族所同化,最终融入到汉族当中,原来的民族消失。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其主要特点是
[?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C.限制地主土地兼并,均衡农民和地主土地
D.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①实行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 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
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 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 ]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