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2:50:07
1、判断题 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2、判断题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辩,其核心是
[? ]
A、根本目的之争
B、治国方略之争
C、新旧道德之争
D、政治体制之争
3、判断题 “守卫祖宗之法是常常同民族主义,同爱国之情联在一起的。不合理的东西被合理的东西掩盖着,于是而能成为清议,成为‘公论’。顽固的人们借助于神圣的东西而居优势,迫使改革者回到老路上去。……过去我们总是强调二者的同一性。但从两者的冲突,争论之尖锐程度来看,光说这一点是不全面的。”文中“两者的冲突”是指中国近代历史上的
[? ]
A、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
B、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
C、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
D、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
4、判断题 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化的新陈代谢》写道:“当革命派效法孟德斯鸠、卢梭、华盛顿的理想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之后,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楔入到文化心理层面,从中西之间的形而下的比较进入形而上的比较。”下列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革命派君主立宪的理想因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而破灭
B.东西方文化主要存在“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区别
C.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层面的过程
D.辛亥革命反映了向西方学习已由器物楔入到制度层面
5、判断题 孙中山认为:“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 ]
A.驱除鞑虏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
D.三大政策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