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俄国农奴制改革》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6-29 11:42:5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不属于民粹派主张和活动的是 (?)
A.主张反对工人阶级与农民结成联盟推翻沙皇专制
B.痛恨沙皇制度对农民的剥削
C.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
D.号召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发动农民革命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民粹派否任工人阶级的先进作用.但没有主张反对工人阶级与农民结成联盟推翻沙皇专制。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表示变法决心。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光绪帝关于变法有哪些看法?(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两个国家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其各自结果如何?(10分)


参考答案:(1)中外务实的人要求变法;感觉到变法阻力不小;主张在保存传统的同时向西方学习。(6分)
(2)俄国侧重解决内部危机;中国侧重摆脱民族危机。(4分)?结果:俄国废除农奴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戊戌变法失败,但起到思想启蒙作用。(6分)


本题解析:(1)第一问,要回答光绪帝关于变法的看法,首先需要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正确、准确的总结与归纳,然后再依据材料中光绪帝的相关言论来分析。依据材料内容分析时不能照搬原文,要翻译并高度的概括,并且要全面具体来概括。材料中的“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表明光绪帝认为变法是要务实的。“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表明光绪帝认为变法的阻力很大。“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表明他要求保留传统同时向西方学习。
(2)第二问,有关“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两个国家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的问题,需要要从两个国家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依次分析。当时中国国家的危机是民族危机,是亡国的危机,而俄国主要国内的奴隶制度的危机。有关结果的问题,依据史实来回答即可。俄国的改革是成功的,使俄国走上了强国之路,而中国的改革的最终结果是失败的,并没有解决中国当时的社会危机,但只是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10分)19世纪60~70年代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开始了俄国改革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历山大二世)实行的以解放农奴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改革,是俄国统治阶级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以后,痛定思痛,励精图治,追赶西方的重大举措,它把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和亚历山大一世的改革推进到新的阶段,也是俄国自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过渡的重大步骤。当代人不无理由地称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为“大改革”。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二 1861年2月 19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农民改革宣言和 19个法令.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农民脱离农奴依附地位的总法令》,庄严宣告度除农奴制度,具体规定了农民摆脱农奴依附关系的条件。
1864年1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关于省和县地方自治机构法令》,开始了地方自治机构的改革。
1863年 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1864年6月 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
1864年1月20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新的《司法章程》。
1870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城市条例》。根据这个条例,废除等级原则,建立无等级的城市自治机关,即由选举产生的城市杜马(议会)。
1873年1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由陆军大臣米留京起草的《全国义务兵役条例》。根据这个条例,全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三 1864年的第三项改革是制定了设立“人民”小学的法律.这类学校可以由私人或公共团体创办。在地方自治会的教育委员会的管理下,它们将提供“实用的”教育,以俄语为唯一的教学语言,即使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如此。另外实行中学的新体制,名义上废除了入学的阶级限制。并按照欧洲通常的办法分为“语法”学校和“现代”(以学习自然科学为主)学校。
——(英)伯里《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 根据1864年法令,内务大臣和省长有权中止“凡与法律和国家利益相抵触” 的地方自治会议通过的决议。从1866年起,政府开始通过立法限制地方自治局的活动。内务部和参政院颁布了一系列通告和“解释”,授权各省长拒绝批准他们认为“不可靠” 的地方自治局选举出来的领导人,使地方自治局的职员完全处在政府机构的控制下。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1)根据材料一、二回答,为什么在史学家的眼中,俄国的农奴制改革被称为“大改革”?(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回答,分析俄国在教育上的改革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二、四,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亚历山大二世在地方自治方面的改革。(4分)


参考答案:(1)因为他是以农奴制改革为中心,涉及社会经济、行政、司法、文化教育和和军事等方面的资产阶级的改革。(2分)
(2)大学改革恢复了大学自治,大学在管理、科研、思想上具有独立性,有利于产生一些科研成果。小学教育改革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有利于教育在基层的普及。而中学教育注重学习自然科学,这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4分)
(3) 从地方自治机构建立之日起,政府就对它的活动设置种种障碍。说明地方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沙皇手中,沙皇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挑战都可能受到限制。地方的自治改革,只是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确立了一种平等的假象。(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世纪60年代日俄改革的最大不同点是
A.性质不同
B.目的不同
C.结果不同
D.方式不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19世纪60年代日俄改革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是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而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则是重新建立以天皇为首的现代化国家,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所以二者的目的不同,答案选B,A C D三项内容二者则是相同的。
点评:1861年改革与明治维新的不同之处:①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俄国没有遭受外国的侵略,日本则受到了外国的侵略;②清除障碍的激烈程度不同:日本要激烈一些,爆发了推翻幕府的武装斗争;③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不同: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国力发展超过俄国,成为亚洲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世纪70年代俄国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①使俄国的专制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②消除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③使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开始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转变
④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9世纪七十年代,沙皇政府在上层建筑进行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是为了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次改革是继农奴制度废除后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转变的第一步。但改革并没有消除俄国的社会矛盾,故排除②,选D。
点评:19世纪70年代俄国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近代政治体制: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有利于政治的民主化。但实际权力仍为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掌握,落后的政治体制严重地阻挠着经济体制的彻底解体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