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8 21:15:22
1、选择题 下表是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表,对表格中数据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后的钢产量增长幅度高于粮食产量
B.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重工业落后,工业起点低
C.建国后经过三年的奋斗,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D.1992年工农业产值增长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工农业产量增值反映的是对内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到21世纪初,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才初步确立,所以1992年工农业产值增长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说法错误。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点评:本部分知识,从考查题型看可能有大的拓展,因为本专题内容可以左右联系、上下延伸。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是命题的常见形式。从考查内容看,应特别注意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政治中有成功也有失误,这是考查的重点。要注意本部分知识的总结和比较,尤其是党领导进行的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的认识,这都将是考查的重点。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如图,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
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是图的时间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A、B、C项都不是1978年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B.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
C.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D.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1978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1997年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故选C。A项错误,进入21世纪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B项错误,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体;D项错误,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材料未体现。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城市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摸着石头过河,在80年代中期确立了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目标,这明显是向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阶段。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进入了快车道。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改革的背景、成就等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C.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内容的识记。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还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本题选A。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
B.人口急剧膨胀
C.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0世纪60年代初期”属于中国实施单一计划经济的50~70年代,人口迁移要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主要由政府主管部门组织和调控。选A;这个时间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人口不会急剧膨胀,B错;国家的城镇化战略是改革开放后实行的,C错。
【考点定位】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