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六)

时间:2019-05-22 07:04:1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北魏统一北方,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自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二


图1

图2

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材料四 下图反映了孝文帝改革时的措施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孝文帝提出迁都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你认为孝文帝迁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四分别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指出这一措施在政治、思想上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改革的重点、难点和推进改革举措方面给后人哪些共同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民族之间差异很大,且民风强悍,难以文治;柔然经常南下进犯;洛阳经济文化发达,迁都洛阳有利于政治统治。目的:学习先进文化,接受中原文明;更好地推进改革,维护统治。
(2)“燔诗书而明法令”,(或毁灭儒家书籍)加强思想统一;“移风易俗”(或穿汉服,行汉礼等),加快封建化进程(或促进民族大融合)。
(3)以推进土地制度(或生产资料)改革为重点;难点是与旧势力的斗争;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改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列对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政治体制落后?
B.民族问题突出?
C.阶级矛盾尖锐?
D.汉族文化被彻底抛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观目的是
A.恢复北方经济
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
C.改革鲜卑旧俗
D.巩固鲜卑贵族统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是要抓住“主观目的”四个字,统治者在实施每一种政策时是先要考虑的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孝文帝改革是在各种矛盾激化的情况下进行的,主观目的是巩固统治。A项恢复北方经济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B项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与C项改革鲜卑旧俗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故此题选D项
考点:孝文帝改革的主观目的
点评: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以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