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6 09:20:08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当时北魏的国势如日中天,在北方的统治已经稳定,并且已得到汉族官僚世族和士人的认同,并没有面临其他民族或势力的挑战,更没有到达不改革就得覆灭的地步。他当然受到了嫡祖母冯太后的影响,而且在太和十四年(四九0年)冯太后死后他在亲政,此前的一些重大措施,如制定新律,官员实行俸禄,施行均田制、三长制等都是在冯太后执政时完成的,但决定性的汉化政策还是由他制定并推行成功的。……在孝文帝之前,十六国的君主中也不乏汉化程度很深者,如汉的刘聪、刘耀,前燕的幕客瑰、慕容毁,前秦的符坚,后燕的慕容垂等,他们本人都有很高的汉文化素养,但都没有能够解开本民族的情结,打破民族间界线,不得不实行民族之间、文化之间的双重标准。
材料二 不过,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孝文帝或许会被当作千古罪人。由于他的改革,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卓族、鲜卑语言、鲜卑文化以至拓跋氏家族很快消亡了。尽管中国还有元氏和其他鲜卑姓氏的后裔,但都已不是纯粹的鲜卑血统;尽管专家们还能复原出鲜卑文化的某些片断,但终究难睹它的全貌了。要是孝文帝不实行改革,或者为了保持鲜卑民族的纯正,宁可放弃中原的物质文明和辽阔疆域,回到沙漠草原。可能近代的人们还会在蒙古高原或大兴安岭中发现一个茹毛饮血、逐水草而居的鲜卑族。或许有人会认为,孝文帝的作用与从肉体上消灭一个民族没有什么不同,不过采用了另一种手段而已,甚至是更阴险毒辣的手法,起到了外部敌人所不能起的作用,完全是一个“鲜卑奸”。材料三在今天中国的范围乃至整个东亚,在十九世纪以前的二千多年间,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一直是总体上最先进、文化水准最高的民族,所以对其他民族而言,“现代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就是“汉化”的过程。当然,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方面的限制,想汉化未必化得了,但要进步就只能学习汉族文化却是别无选择的道路。不仅前面提到过的各个民族毫无例外,就是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也都证明了这一点。
——以上材料摘自《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迁都及其汉化》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采取的“决定性的汉化政策”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材料简述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2)孝文帝改革的实质是“汉化”的过程,也是“现代化”的过程;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失去了民族特色,但促进了民族融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485年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正光(521年)以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正光以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用不足,预折(预先折算)天下六年租调而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注:北魏分裂于534年。)
——摘自《魏书》
请回答:
(1)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原因、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原因:为解决豪强兼并土地和百姓贫饥流亡问题,孝文帝下令均田,以农为本。结果:农业发展,编户增加。
(2)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制度的创新;中华民族的进步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 ]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出当时
[? ]
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
B.鲜卑与汉族地主的合作形成新统治集团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D.民族差异大,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民族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废除农奴制,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又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的权利。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有关法令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两次改革中措施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指出两则材料关注的焦点问题是什么?这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同:都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异:材料一鼓励农民休耕轮作;材料二关注农民权利地位。
(2)农民、农业问题。启示:解决好农业、农民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生幸福、国家富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