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5 11:52:14
1、判断题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五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篡要·卷七》)材料中“可谓中国不缺耶”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特产丰饶,人民生活富足
B.所谓夷货,中国均可生产
C.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D.夷货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认为外洋货物,中国应有尽有,无需同外国五通有无。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A、B说法错误;D不是主要原因;故选C。
点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的原因有:①直接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②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③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古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部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说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A.精耕细作
B.农林业牧业相互补充
C.农业生产结构完备
D.自给自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古代的农业生产……以备灾害……毋失其时”即可选出D项;题目中未涉及精耕细作和农、林、牧业之间的关系,故排除A、B两项;C项中“结构完备”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_____,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参考答案:朝贡贸易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主要是指中国
A.忽视海防的重要性
B.放弃了一切对外贸易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就是选择了开放,就是选择了侵略扩张。相反,中国“选择了陆地”就是选择了闭关,就是选择了躲避侵略扩张。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面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风云变幻,某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同学进行以“国家政治特点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为主题的讨论会。?
讨论问题一:古代中国和周边世界的贸易关系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 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依据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国际贸易”有什么特点?依据当时的国家政治特点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问题二:近代中国和国际贸易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令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2)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特点:依附于各国使节的朝贡活动进行贸易;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回报。原因:以中国为中心的 天朝上国观念(以大国自居,施恩藩属);秉承传统的对外友好政策。
(2)变化: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棉纺织品进口增加,土特产品(茶叶)出口减少。原因:通商口岸数 量不断增加,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国外竞争的加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