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5 11:52:14
1、判断题 (28分)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地位变化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如下观点:
观点一: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是中国)的奇迹。
观点二: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大部分人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
观点三:1945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发生在西方(欧美),而是发生在东亚,日本明显赶上了最富有的西方国家,台湾和南韩没有落后很远,中国沿海重要地区现在正在紧随其后。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你是否支持观点一?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支持或反对的理由。(6分)
(2)观点二中“北大西洋胜利”包括了西欧的发展,请概括指出自19世纪初到1945年西欧发展的主要原因。(8分)
(3)观点三肯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绩,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4)对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的评论,观点三明显忽视了西方的作用。请结合史实说明,西方国家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8分)
参考答案:
(1)支持。理由: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较大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时期西欧的发展主要建立在对外财富掠夺的基础上,西欧内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
反对。理由:尽管农耕经济的水平仍然较高,但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受阻,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缓慢;而新航路开辟以后的三百年,西欧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奠定了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基础。
(评分说明:支持或反对2分;理由任意两点4分;只有观点没有理由零分。)
(2)主要原因:①政治上: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②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③对外关系上:殖民扩张促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④思想文化上:民主自由思想、人权法治理念深入人心,西方价值观影响力不断增强。⑤科技:自然科学发展迅速,进化论、电学理论、相对论、量子论等成果促进人类进步。(评分说明:每点2分,任意四点8分,不得超过8分)
(3)原因:①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经济发展的政治前提。②从本国实际发出,坚持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④独立自主和平外交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评分说明: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不得超过6分)
(4)贡献:①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②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使世界经济沿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③西欧国家建立欧共体、欧盟,推动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④在西方国家主导下,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评分说明:一点3分,两点6分,任意三点8分,不得超过8分)
本题解析:(1)本小题是开放性设问,基本要求是观点和理由要紧密结合。如果支持“1820年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在中国”,则主要从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上对比明清时期的中国与工业革命完成前的欧洲,点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世界领先;反之,则主要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状况,指出西欧具备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基础。
(2)关于19世纪初到1945年(20世纪中期)西欧发展的主要原因,可从政治、经济、外交、思想、科技等角度说明,突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关键词:资产阶级代议制、工业革命、殖民扩张、民主法制观念、自然科学重大理论成果等。
(3)借鉴上一小题的思考方式,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治前提、重大经济发展决策、思想解放、国际环境有利等角度思考,总结浓缩,突出主干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4)关于二战后西方国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可结合所学知识,从科技革命、战后经济体系、区域化和全球化进程等角度予以说明。其关键词:科学技术、经济体系、经济发展趋势。同样要突出主干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00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取消农业税,河北灵寿农民自己出钱铸青铜鼎,记录“告别田赋”这一亘古未有的大事。我国最早向个体农户征收“农业税”出现在
[? ]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西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图反映了苏俄(苏联)居民因食品短缺而排长队购买的情景,这种情景不可能出现于
A.1918—1920年
B.1921—1924年
C.1925—1936年
D.1985—1991年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1918——1920年是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期,这个时期粮食食品由国家征收和控制,不可能出现排队购物的情景。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 材料二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窥伺我何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问题: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目的有何区别。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推行这种海外贸易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分析上述政策的消极后果。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明朝是为了防止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机明朝统治;清朝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2)①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② 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③ 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④ 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天朝特产丰盈,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3)危害:不仅防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下列言论中不能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 ]
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B、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末也”
C、“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D、“工商皆本”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