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商业的发展》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7-09-24 04:08:4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历史上曾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著名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致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对该现象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地处富饶、便利的江河下游平原
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市镇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江南城市发展
D.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商业名镇”“商业中心”等,由此可见城镇的繁荣主要体现在工商业的发展,故选D项。A项错在“江河下游”,B项错在“经济政策调整”,C项错在“资本主义萌芽”,皆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分)材料一 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转移由广州转移到上海。1861年天津开埠后,城市经济中心由城东北沿河一带逐渐转移到城东南的租界地区,天津逐渐成为北方外贸中心。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上海、天津发展成近代大城市。
(1)广州、上海、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各依据什么条约?(2分)概括材料三反映的通商口岸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4分)
材料二:京津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近现代,这里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缩影。
(2) 从下图可知,天津是我国近代北方最重要的工业中心,该地区的近代工业是怎样兴起的?(5分)

材料三 下图为我国民国初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的示意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同时期的其他地区相比,民国初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特别快的原因。(5分)
材料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要筛选、移植国外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营管理方式,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摸索经验;要把沿海生产的“洋货”向内地销售,繁荣国内市场,满足人民需要;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
(4)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3分)


参考答案:
(1)广州、上海依据《南京条约》,天津依据《北京条约》。
(2)开埠通商引起全国外贸中心的转移,设立租界引起相关城市的商业或经济中心的转移。
(3)交通便利,区域内有大运河、长江水道;南京、上海等地开辟为通商口岸较早,自然经济解体迅速,商品市场和劳动力条件好;靠近政治中心南京,受辛亥革命影响深;人口众多,市场广阔。
(4)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本题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近代列强分华签订签约开辟通商口岸的掌握。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第一步,英国从海上来,在东南沿海开辟通商口岸。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开放了包括广州与上海在内的五个通商口岸。随着列强的侵华的深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北京条约》把天津开辟为通商口岸。
(2)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是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较早的地区,其开放的时间也较早,所以此地的自然经济解体也较早,这为其近代经济发展清除了巨大的障碍。再有它靠近我国的政治中心北京,所以这也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的。
(3)经济发展的要素主要有以下点:一是安定的政治环境,这是前提;二是交通便利,便于运输原料与成品;三是技术条件,这是关键;四是劳动力条件,这是非常重要的客观条件;第五是政策,这是最重要的主观条件;第六是市场条件,这是必要条件。纵观近代史上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状况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答案,我们可以从上述例举出来的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筛选,然后再结合近代史这一地区各方面发展的史实来回答。
(4)新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逐步进行的,第一步开放的是经济特区,主要是长江以南的城市,然后是开放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有北方沿海城市,也有南方沿海城市。然后又是长三角、闽南三角等经济开放区,接下来是开放内陆城市,先开放沿江港口城市,再然后是沿边城镇,最后是内陆的省会城市,最终达到了全方位的开放。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唐朝时,波斯和大食商人把珠宝玉石等奢侈品带到(长安)西市来卖,然后购买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运回转卖,西市的繁荣超过了东市。下列诗句的描写符合右图所反映的西市场景的是

A.“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B.“五陵少年金市东”,“笑入胡姬酒肆中”
C.“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D.“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分析选项,C所描述的商品和题干描述不符,D项没有涉及市场所买卖的商品种类,A项涉及的商品是“江货”,应该指的是一些水产品,与题干所涉及的珠宝玉石等无关,B项五陵代指富人,此句大意是有钱公子哥们在金市东街附近(玩),这里的金市指的就是长安的西市,所以答案为B。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明代江南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也潜伏着诸多的社会危机,对下表解读最正确的是
弘治、嘉靖年间江西的人口户数及朝廷在江西的征税统计表

时间
人口户数
官民田地山塘
夏税米
农桑丝
折绢
秋粮米
弘治年间
(1488-1505)
148.7万户
399270顷
13亩余
86600
石余
3970
斤余
3175
匹余
2560270
石余
嘉靖年间
(1522)
130.3万户
398566顷
35亩余
82965
石余
4264
斤余
3411
匹余
2576888
石余
A.明弘治、嘉靖年间农业税收方式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B.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人口减少政府税收也相应大幅削减
C.明弘治、嘉靖年间社会经济凋敝,农业衰退
D. 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成为朝廷重要的税收来源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弘治、嘉靖年间江西的经济数据变化非常小,所以,B.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人口减少政府税收也相应大幅削减和C.明弘治、嘉靖年间社会经济凋敝,农业衰退,说法都是错误的。数据只说了江西的数据,不是全国的。D. 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成为朝廷重要的税收来源地,说法不对。故此题应选A项
点评: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原因:(1)影响经济转型的制度性因素——土地私有制。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它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2)影响经济转型的政策性因素——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的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但,到封建社会后期它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了社会进步。“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3)影响经济转型的经济结构因素——小农经济。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着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4)影响经济转型的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4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潘楼东街巷》
材料二 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六一《赠程君五十序》
材料三 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出现了怎样的新发展?(6分)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实现这一观点的。(4分)


参考答案:
(1)宋代: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有饮食服务设施;(3分)明代: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人积累了雄厚的商业资本,多用于投资,经营活动遍及全国各地。(3分)
(2)新现象: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2分)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分)
(3)观点: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加速经济发展。(1分)过程: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对材料的概括能力。从材料一“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茶坊每五更点灯”“至晓即散”等信息可以概括出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从材料二“大抵徽俗”“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并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市场出现的新发展。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从材料“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可以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