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8 09:20:32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学会奢侈,比学会节俭还要考验人的财商。
奢侈与理财无关。这是常识。
因为理财追求的是金钱的使用效率,如果一分钱能掰成三瓣花,那就不要掰两瓣。计划开支、节制欲望,是理财生活的基本元素,只有这样我们才福寿绵长。而奢侈要的是金钱效果的叠加,明明一块钱能做成的事儿,那也要花两块钱,为的是赏心悦目、美仑美奂。因此,奢侈常常与铺张和浪费相伴,而与理财基本无缘。
但是,有一种奢侈却比节俭在放大金钱的效率方面更加地有效。如果加入时间的因素,也就是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奢侈就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科学理财。而这种奢侈,就是在耐用消费品上适度地“挥霍”。
近日一位朋友去欧洲出差,花7000欧元为夫人买回名表一块。不想夫人不喜反嗔,红颜勃怒。朋友为此深受乱花钱的责难,尽管他的本意是为了省钱,因为这款名表比在国内购买便宜了近三万元人民币。
朋友们知道后,非常地抱不平。有一次在饭桌上向这位精于持家的夫人起哄:没关系,将来你们真缺钱了,还可以将这块手表卖个好价钱。要是一只几百块钱的表,到时候分文不值。这位尊夫人从此不再为此事言语,好像突然开了窍。
其实,顺着这条思路悟下去,就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在耐用消费品上一昧地节俭,其实是将耐用消费品非常“奢侈地”拆成了一次性消费。如你手中喝水的杯子,如果你用一毛钱一个的纸杯,那么在任意一个时间点上肯定比一百块钱一个的紫砂壶便宜了九十九块九毛钱。但是,如果你用上了一千零一次,那么纸杯就比紫砂壶还要贵。这还只是考虑到使用的费用,还没有计算耐用消费品的残值。在用过了一千零一次之后,你手中的紫砂壶可能还值五十元,更可能因为珍贵而更加地值钱。
计算残值,是决定你是否值得奢侈的关键。现在,不少的耐用消费品在快速地贬值,如家用电器。但是,也有许多耐用消费品却是弥用弥贵,如高档的硬木家具。
如果你为了眼下的省钱,将耐用消费品换成了廉价品,那你就完全彻底地在消费——用过后一钱不值,而且还要不断地增添。但是,如果你很奢侈,却可能很理财,甚至是在投资——你的钱在奢侈品中流失得很慢,甚至由于时间的缘故而变得更加地值钱。
当然,这种奢侈只能用在耐用消费品身上。如果是八万元一桌的豪门宴,吃过了也就吃过了,什么都不会留下,除了曾经阔过的记忆。任何在一次性消费上的奢侈,都是实实在在的奢侈,都不会与理财相关。
而在耐用消费品上的奢侈,还要奢侈到足够的程度,才能足以抵御时间的侵蚀。如现在花100万元买一辆汽车,在奢侈和理财之间就显得有些暧昧。它达到了汽车奢侈消费的及格线,但是否理财却值得怀疑。这辆车20年以后还值多少钱?也许500万元才是汽车消费既奢侈又理财的标准线。但是,100万元用在一套的家具上,就能满足既奢侈又理财的需求。
总之,不同的物品不同的度,学会奢侈,比学会节俭还要考验人的财商——如果奢侈不是简单而愚蠢地多花钱。
小题1:下列各种消费行为,符合本文作者理财观点的一项是?
A.节日临近,请朋友去五星饭店吃一顿八万元的豪华宴。
B.商场促销,购买一台27000元的索尼70寸液晶电视。
C.结婚纪念,购买一只96000元的瑞士江诗丹顿精品腕表。
D.装修新房,红木家具太贵,购买质量较差但价格低廉的人造板家具。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残值是购买耐用消费品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冈素。
B.事实证明,奢侈比节俭在放大金钱的效率方面更加地有效。
C.并非所有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行为都是理财行为。
D.学会奢侈,同学会节俭一样,都要考验人的财商。
小题3:结合文意,为这篇文章选一个最适合的题目?
A.有一种奢侈叫理财
B.有一种理财叫奢侈
C.耐用消费和一次性消费
D.奢侈和节俭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拯救滨海湿地
美国科学家的一份报告指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每公顷每年创造的综合价值达4052美
元,相当于同等面积的热带雨林的2倍,或其它森林的13倍,或草地的17倍,或农田的44倍!然而,对于滨海湿地的功能与价值及其被破坏的严重性,大部分政府官员和社会公众却知之甚少,甚至毫无认识,以至于把它们统统视为有待于“开发利用”的“荒地”。?
滨海湿地系统指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包括河口、滩涂、盐沼、海湾、海峡、红树林与珊瑚礁等等,是介于海洋与陆地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拥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种类。中国滨海湿地的生物种类约有8200种,其中植物5000种,动物3200种,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中国海岸线曲折绵长,有1.8万多公里,仅潮间带滩涂面积就有217万公顷,沿海水域是为数众多的水生生物、鸟类和两栖动物的栖息地及一些洄游鱼类的繁殖地。在中国的海域沿岸约有1500条大小河流入海,形成了浅海滩涂、河口湾、海岸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河海岛等6大生态系统30多个种类,其中不少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湿地。?
我国河口海岸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入海泥沙急剧减少,如近几年黄河由于来水减少和断流,河口来沙仅及50年代的1/60,导致黄河三角洲遭受海水侵蚀;二是入海污染物显著增加,全国河流长度的70.6%受到污染,农田化肥施用量近20年增加4倍多,大量工业与城市污水排放,造成近海水质恶化,赤潮频发,每年仅此一项就以10亿元计。?
被誉为“海上森林”和“海洋生物伊甸园”的红树林,处于海洋和陆地的动态交界面,是一种独特的海陆边缘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很高的生物生产力和重要的海岸防护功能,而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已知全球红树林有23科30属81种,中国有16科20属29种,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区的沿海。由于围海造地和砍伐,使以上省区的天然红树林仅存二三万公顷,不及历史上的十分之一。?
中国沿海地区占陆域国土13%的经济带,承载着全国4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60%的国民经济产值。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海岸带资源有着极大的依赖性,同时也使滨海湿地承受着沉重的环境压力。在滨海地区进行房地产开发,建造港口码头、飞要场、游乐场、度假村、酒店和工业园区,修建海堤、高速公路和垃圾填场等以及直接填海造陆和进行围垦,造成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永久性破坏和丧失。据不完统计,中国沿海地区累计丧失滨海湿地219万公顷,竟占去了滨海湿地总面积的50%。?
环境问题的核心是经济问题。环境政策和经济发展政策脱节,正是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不力的症结所在。要使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协调统一,则必须在开发之前将环境保护规划引入和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决策中去。要未雨绸缪,而不是亡羊补牢。
5.对“滨海湿地”的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是指介于海洋与陆地之间、拥有多种多样生态种类的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
B.是指在沿海区域和湿地范围内的岛屿,以及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C.具体指河口、滩涂、沼泽、湖泊、海湾、海峡以及红树木、珊瑚礁等。
D.一种拥有约8200个生物种类、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特殊的生态系统。
6.下列是对第一自然段划线句中“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滨海湿地是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特殊生态系统。
B.滨海湿地对全球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C.滨海湿地有很高的生物生产力和重要的海岸防护功能。
D.滨海湿地可以为沿海地区创造出很高的国民经济产值。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把滨海湿地视为有待开发利用的“荒地”的观点,不利于滨海湿地的保护,必须给予纠正。
B.围海造地或滥加砍伐,必会造天然红树林的大量消失,并破坏生态系统,因此必须禁止。
C.要保护好滨海湿地,就必须减少对滨海湿地的开发,并加大对河口海岸的污染治理力度。
D.与其先发展经济后保护湿地,不如先保护湿地后发展经济,否则,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参考答案:
5.A
6.D
7.C
本题解析:
5. B“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之前应加“低潮时”。C“沼泽”“湖泊”是湿地,但不是“滨海湿地”,原文说的是“盐沼”。D这是对中国滨海湿地的说明。)
6. 滨海湿地确实具有潜的经济效益,但不是“创造国民经济产值”。文中提到的“国民经济产值”不是原句的“价值”,原句所说的价值主要是生态价值。)
7. 根据原文可知,对滨海地区的滥加开发和河口海岸的环境污染,是造成滨海湿地破坏的两大原因。A.并非所有开发滨海湿地的做法都是错误的。B.“围海造地”不能一概禁止,“必须禁止”的结论不恰当。D.发展经济与保护湿地应协调统一,而不是先后之别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人作诗文,不应该学周殷盘庚那样佶屈聱牙,为的是传达的便利。不过提倡白话者所标出的“作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诗;入诗的情思都须经过一番洗练,所以比日常的情思较为精妙有剪裁。语言是情思的结晶,诗的语言亦应与日常语言有别。说话时信口开河,思想和语言都比较粗疏,写诗文时有斟酌的余暇,思想和语言也就比较缜密。散文应比说话精练,诗更比散文精练。这所谓“精练”可在两方面看出,一在意境,一在语言。专就语言说,有两点可以注意:第一是文法,说话通常不必句句谨遵文法的规律,作诗文时文法的讲究则比较谨严。其次是用字,说话所用的字在任何国都很有限,通常不过上千字,写诗文时则字典中的字大半可采用。没有人翻字典去说话,但是无论在那一国,受过教育的人读诗文也不免常翻字典,这简单的事实就可以证明“写的语言”比“说的语言”丰富了。
“写的语言”比“说的语言”也比较守旧,因为说的是流动的,写的就成为固定的。“写的语言”常有不肯放弃常规的倾向,这是一种毛病,也是一种方便。它是一种毛病,因为它容易僵硬化,失去语言的活性;它也是一种便利,因为它在流动变化中抓住一个固定的基础。在历史上有人看中这种毛病,也有人看中这种方便。看中这种方便的人总想保持“写的语言”的特征,维护它和“说的语言”的距离。在诗的方面,把这种态度推到极端的人主张诗有特殊的“诗的文字”。这论调在欧洲假古典主义时代最占优势。另外一派人看中“写的语言”守旧的毛病,竭力拿“说的语言”来活化“写的语言”,使它们的距离尽量缩短。这就是诗方面的“白话运动”。在欧洲文学史上发起过数次的白话运动,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中世纪行吟诗人和但丁所提倡的,一个是浪漫运动时期华兹华斯诸人所提倡的。但丁选定“土语”为诗,同时却主张丢弃“土语”的土性,取各地“土语”放在一起“筛”过一遍,筛出最纯粹的一部分来另造一种“精练的土语”为诗之用。我觉得这个主张值得深思。(节选自朱光潜《古文与白话》)
1.第一段中两处加点的“通常”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末一句中“这个主张”指的是什么?联系全文说说“我觉得这个主张值得深思”表明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观全文,作者认为作诗应该怎样处理“说的语言”和“写的语言”?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通常”是指一般情况,并非所有情况,用在这两句中使句子表意更为准确。
2.但丁选定“土语”为诗,同时却主张丢弃“土语”的土性,取各地“土语”放在一起“筛”过一遍,筛出最纯粹的一部分来另造一种“精练的土语”为诗之用。表明作者赞同但丁“筛选”语言的做法,但不同意专选“土语”写作的做法。
3.写诗所用的应该是活的“写的语言”而不是“说的语言”。因为写诗的情思比较精练。
(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未来的宇宙将由“孤岛”组成
一
这听起来很荒谬,但物理学家们指出:随着宇宙膨胀速度的加快,最终通过望远镜看到的宇宙将比当今观察到的小得多。那是因为在几千亿年,也许几万亿年后,除了我们的本星系团以外,所有其他星系团都将飞离得太遥远,无异于永久性消失。结果在那遥远的未来,研究宇宙史的天文学家将无法获得宇宙大爆炸的线索,也无从了解我们当今可以观察到的巨型星系团的存在。甚至宇宙大爆炸的微妙而又最可靠的迹象-微波背景辐射也将遥不可及。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宇宙学家劳伦斯·克劳斯教授说:“那些星系团还在,但是空间膨胀的速度比光速还快,因此那些星系团的光线将永远无法到达我们地球。”
克劳斯指出,尽管宇宙间的速度极限是光速,但上述情况是可能出现的,因为实际上星系团本身并不移动,而是诸星系团之间的空间将以大于光速的速度膨胀,致使光线无法横空穿过。
有关这一主题,克劳斯和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谢勒合写了一篇论文,将发表在10月份出版的《相对论与引力杂志》上。
二
造成这一切的是宇宙中奇异而关键的组成部分,称为暗能量。暗能量是真空中不断增强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能够自行创造更多的真空。因此暗能量会驱散宇宙中任何未被引力束缚在一起的事物。
没人能够彻底将暗能量解释清楚,但是若没有暗能量,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就无法理解了。
《宇宙的五个时期》一书作者之一、密歇根大学宇宙学家弗雷德·亚当斯教授说:“我们知道暗能量是遵循物理学的规律而产生,但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公元3万亿年,天文学家所能够观察到的宇宙将只剩下我们的本星系团,其中的星系由引力束缚在一起i包括银河系和仙女座、大小麦哲伦星系和其他几个小星系。这些星系足够紧密,相互之间的引力能够克服暗能量造成的膨胀力,所以它们能够聚集在一起,最终成为许多“岛宇宙”中的一个,然而这些“岛宇宙”之间再也无法探知彼此的存在。
克劳斯说,在其中任何一个“岛”上,可观测的宇宙将显得既不膨胀,也不收缩,相对来说范围小而且处于静态。
三
克劳斯指出,这次横跨时空的研究具有一种启示,即“今天的我们,或许也正在遭受障目之苦,却不自知”。亚当斯同意克劳斯的观点,他说:“可能早期的宇宙也发生过某种情况,只是不可探知罢了。因此,所有的宇宙学家都应该特别谦逊,这一点很重要。”
亚当斯指出,甚至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在遥远的未来,暗能量本身也会发生变化。“我们总是认为宇宙将继续加速膨胀”,亚当斯说,“然而,甚至这个情况也有可能发生变化”。(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第一部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为(? )
A.在几万亿年后,除了我们的本星系团以外,所有其他星系团都将飞离得太遥远,无异于永久性消失。
B.物理学家认为,随着宇宙膨胀速度的加快,最终通过望远镜看到的宇宙将比当今观察到的大得多。
C.在那不久的将来,研究宇宙史的天文学家将无法获得宇宙大爆炸的线索,也无从了解我们当今可以观察到的巨型星系团的存在。
D.星系团本身并不移动,而是诸星系团之间的空间将以大于光速的速度膨胀,致使光线无法横空穿过从而到达我们地球。
2.下列关于第二部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为(? )
A.在其中一些宇宙“孤岛”上,可观测的宇宙将显得既不膨胀,也不收缩,相对来说范围小而且处于静态。
B.在遥远的将来,天文学家所能够观察到的宇宙将只剩下我们的本星系团,其中的星系由引力束缚在一起,包括银河系和仙女座、大小麦哲伦星系和其他几个小星系。
C.暗能量是真空中不断增强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能够自行创造更多的真空。因此暗能量会驱散宇宙中一些未被引力束缚在一起的事物。
D.“岛宇宙”都是一些独立的个体,它们之间将很难探知彼此的存在。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 )
A.亚当斯指出,所有的宇宙学家都应该特别谦虚,因为早期的宇宙也发生过某种情况,只是不可探知罢了。
B.在遥远的未来,暗能量本身也会发生变化。正因为这样,宇宙将继续加速膨胀的情况自然也会发生变化。
C.三个部分可依次加“正在消失的宇宙”“暗能量是罪魁祸首”“‘宇宙的不可知性”三个小标题。
D.克劳斯认为现在的我们正在遭受障目之苦,却不自知,由此也可以看出关于宇宙的研究还仅仅是处在初级阶段。
参考答案:1.D
2.B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丝绸之路能更名吗?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因为他通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
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运送过丝绸,而不能说明运送的主要物品是丝绸。今天“丝绸之路”大名鼎鼎,也是西北旅游的黄金招牌,但仔细想来,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西方人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角度提出来的。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
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
如果说“丝绸之路”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
历来的考古发掘中,都会发现大量的玉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这说明至少在商代“玉石之路”就运行了。殷商以后,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汉代中央政府统治西域,为玉石进入中原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更为奇特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服药成风,玉的功用竟然在饰品、礼器、艺术品之外,又添一项:口服。当时服用的药主要是用玉屑制成的“玉石散”。著名思想家,药学家葛洪说:“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尤善。”可见,一般的玉勉强可用,如果能服用“和田玉”,那就相当今天服用“脑黄金”了。唐宋元明清,新疆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甚至一直到今天,如果你到北京的民间文物市场潘家园去看看,就会发现新疆和田玉仍然紧俏如初。
至此,可以认为“丝绸之路”似乎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无独有偶,与西北“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是蜿蜒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这名称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李旭和他的5个朋友首先提出来的。李旭解释说:茶是古道上运输的主要物品,马是运输的主要工具,因此谓之为“茶马古道”。有意思的是,还有一篇讲茶马古道的文章,作者是一位藏族学者格勒,但他对“茶马古道”的解释是“茶马互市”。“茶马互市”是指从宋朝开始,朝廷在四川等省设茶马司,专门负责用茶叶与少数民族交换马匹,因此“茶马古道”是茶与马互换的通道。这种解释与李旭等的解释有些差别,这种差别也许双方都没有意识到。然而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差别,蕴含有深层的文化内涵。“茶马古道”四个字在李旭等汉族学者脑海里唤起的画面是,大山褶皱中艰难跋涉的马帮和马背上的茶叶,而在藏族学者格勒眼前推出的却是高原草地上纵横驰骋的骏马和以马易茶的场景。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丝绸之路”应该更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由西方人首先提出来的。
B.至今无法证明丝绸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货物。
C.考古资料证明玉石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货物。
D.“玉石之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对中原甚为重要。
小题2:对文中划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货物流通的双向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B.“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丝绸之路”的命名问题,而且揭示了“玉石之路”命名所反映的文化背景。
C.“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货物流通的双向问题,而且揭示了“玉石之路”命名所反映的文化背景。
D.“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丝绸之路”的命名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考古表明,至少在商代,玉石已经成为运行在“丝绸之路”上的一种重要的货物。
B.“丝绸之路”虽然举世闻名,但它运送的重要货物不仅是丝绸,因此很有更名必要。
C.“丝绸之路”与“玉石之路”在命名上的差别,实质上是命名者的文化背景的差别。
D.由于双方存在无意识的差别,致使汉、藏学者对“茶马古道”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出土文物和“玉石之路”的考察表明,自古以来,玉器便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B.根据对“茶马古道”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断,起码从宋代开始,藏族人民就有爱好饮茶的习惯。
C.由于“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所运送的货物并不同,因此两者的知名度也就不能相提并论。
D.李希·霍芬、李旭和格勒等的“命名”现象说明,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离不开各自的文化背景。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