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7:44:43
1、阅读题 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A.这是一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因诗人巧用对比、拟人和夸张而意境深邃,富于情味。
B.诗中一、二两句前后呼应,既是纪事写景,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C.诗中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构思灵巧,戏语雅趣中又启人神思。
D.这首短诗表达了诗人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也表现了诗人的一片童心。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项没有夸张。这道题涉及了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考查,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接着读懂全诗,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赏析技法。《大林寺桃花》是一首记游诗,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全诗虽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南宋]?陈与义
夜登小阁,忆洛阳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作此词时,作者住在浙江湖州。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6分)
参考答案:(1)①动静结合(1分)。② 借月色迷蒙、疏影斑驳和豪英坐饮、流水无声、笛声阵阵来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3分)
动静结合:碧空中,月色迷蒙;花丛中,树影斑驳(静);午桥上,豪英坐饮(动);长河中,流水无声(有动有静);杏花里,笛声阵阵(动)。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2)从洛阳旧游到现今偏寓江南(湖州)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2分);从昔日与豪英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2分);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2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两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①
李 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②。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天末怀李白③
杜 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①石门:山名,在山东曲阜东?北,风景秀丽。?杜二甫:即杜甫。②徂徕:山名。③李白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杜甫写了这首诗怀念他。
1.“海色明徂徕”一句中的“明”字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都表达了朋友间的深厚感情,但感情基调明显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明”字运用了拟人手法,不说徂徕山色本身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着徂徕山,这就把山色写活了,显得生气勃勃而富有气势。
2.第一首诗歌感情豪放,乐观豁达。“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一句描写的景物明净秀丽,抒发了作者的达观之情。“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一句,既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的深厚友情,又倾尽手中杯,以酒抒怀,一醉而别,感情豪迈。第二首感情沉郁凄凉。“凉风起天末”一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了一层悲凉的色彩。“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无端被流放的同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采桑子?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①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①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小题1:上片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
?
?
?
?小题2:下片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
?
?
?
?
参考答案:
小题1:上片第一句总摄全篇(1分),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1分);
上片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1分);
构成了一幅西湖春光(1分)美好/生机盎然的(1分)图。
小题2:(1)①动静结合(1分)(以动衬静不给分):一二句写风平浪静,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拂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1分);
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美好(1分)。
②比喻(1分):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水面的平静(1分)。
(2)表现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境。(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构成了一幅西湖春光美好/生机盎然的图。
点评: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小题2:试题分析: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 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屈原庙赋
苏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①子之故乡。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③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④。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⑤将去此而沉吟⑥。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⑦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教之以上诉。历九关⑧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⑨。”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⑩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①曰惟:句首语助词。②伊:助词。③处死:处理死的方式。④惊湍:惊人的急流。⑤逝:发语词。⑥沉吟:犹豫不决。⑦退默:引退隐居。⑧九关:九重天门。⑨中浦:水滨。⑩要:总结。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浮扁舟以适楚兮 适:到
B.去家千里兮 去:离开
C.又或为之臣佐 佐:辅佐
D.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 勉:鼓励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赋《怀沙》以自伤兮/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B.独嗷嗷其怨慕兮/其如土石何
C.独茕茕乎中浦/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3.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子孙散兮安在
B.宜夫人之不吾与
C.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D.句读之不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屈原庙赋》是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是为了记念“骚体赋”的创使人屈原,此赋是发屈原之心而作,其词气与屈原有暗合之处。
B.本赋叙事、议论、抒情相给合,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国的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他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渴望建立匡时济世的情感。
C.苏轼认为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要同邪恶势力巧妙灵活地周旋,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为保全生命而远离祸害。
D.本文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助词“兮”字,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
5.将文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C
4.C
5.(1)答案:生前既不能奋力争辩直进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发改变行为。
(2)答案: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3)答案: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