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7:43:10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江湖伟观
刘黻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千年王气到钱塘。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注]刘黻,南宋爱国诗人,屡遭贬斥。国都陷落,毅然奔赴国难,为国献身。
(1)诗人在秋风萧瑟的季节登高望远,请从首联中找出能反映季节特征的意象。(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三联在表现江湖“伟观”的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残柳、老荷。(2分。各1分,只写柳、荷、风不得分)
(2)第二联,虚实结合。上句抓住“万井人烟”从空间上实写了都城繁华热闹的景象,下句抓住“千年王气”从时间上虚写了历史的深远,时空交错,虚实结合。(4分。表现手法2分,简要分析2分)
第三联,动静结合。上句选取了西湖、古塔、寒屿等意象描绘了一派静谧的阔大之景,下句借远江、归舟、夕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归舟过处江水荡漾的动态秋江图。动静结合,画面开阔辽远。(4分。表现手法2分,简要分析2分)
(3) ①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孤独凄凉之情;②诗人北望中原,收复无望的哀痛之情;③诗人屡遭贬斥,半生潦倒,报国无门的沉郁哀伤之情。(4分。一点2分,2点3分,3点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7分)
? 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
?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1)词的上阕主要描写了哪两种意象?它们各有什么特点?(3分)
(2)古人在谈到诗词创作时曾说:“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请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词。(4分)
参考答案:(1) (3分)答案:梅和云(1分,答“雪”者不得分)。梅:疏朗,脉脉含情;云:谈淡,飘来飘去(各1分,计2分)。(2)(4分) 答案:本词运用的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词的上阕描摹了一副优美的画面:晚晴风歇,淡云飘飘,几枝梅花开放(1分)。词的下阕写一个独倚画楼的人,面对低飞的两行大雁,生出无尽的惆怅和孤寂之情(下阕之景的概括1分,情感2分)。词人匠心独运,以乐景显哀情,将写景与言情融为一体,以景色的优美反衬人物内心的孤寂,使整首词达到了景愈美而愁愈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答到反衬或者乐景显哀情之意的得1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1)~(3)题。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谳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从词的体例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_____。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杭州的繁华。从风格上看,属于________________派。
(2)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展现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的?试简要举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写景状物擅长使用数字,请举例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慢词 豪放
(2)在上片中,写杭州的繁华,以“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详细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意对即可)
(3)“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语气,使该词呈现出豪放之气。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下面的题。
宿甘露寺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者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描绘了山川的雄伟壮阔。开头写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表现了崇山峻岭的雄伟。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更是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以写“银山拍天”浪之大,以“开窗放入”写江之汹涌。作者正是以这样开阔的境界、宏大的气势抒发作者豪迈、进取的情怀。
2.虚实结合。前两句弥漫山巅云气直入枕中是实写,然而这却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这是虚写。在这里,千峰万壑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魂的艺术境界。 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