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7:35:52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 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 遥寄海西头。
①【注释】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诗中的建德也指桐庐江。广陵即扬州,诗中的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
小题1:首联中的“急”字因“引人遐思、情意深切”历来被人赞赏,请简要分析。(2分)
答:?。
小题2:颔联写景有何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答:?。
小题3: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歌表达的情感内涵。(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急”既写出江水不舍昼夜,急速东流的情状,(1分)又使人感觉江水似乎无法控制,在急于寻找自己的归宿,而自己空度岁月,无所归依,心情也急切不安(1分)。
小题2:①视觉和听觉相融合:残月孤舟,这是诗人眼中所见;风打树叶声,这是诗人耳中所闻。②借景抒情:借秋日夜晚桐庐江上萧索、零落的景象,表达诗人失落飘零、迷惘悲苦、孤寂无依心绪。(每点2分)
小题3:独客异乡的悲苦、孤寂;对扬州老朋友的深切怀念;仕途失意、前路迷茫的抑郁苦闷。(答两点2分,三点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先分析“急”的表层义,即把它放在诗句中去释义,江水不舍昼夜,急速东流;再分析其深层义,也即情境义,也写出了诗人急于寻找自己的归宿,心情的急切不安。
点评:鉴赏诗歌中的炼字,一般的解题步骤是:判断字的情况,指出该字本身的意思;然后描绘句子;再分析练字本身的好处(凝练含蓄,意蕴丰富;生动,形象,人格化;化静为动,具有动态美;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指出手法; 分析练字的内容效果。写出了景物或者事物或者画面怎样的特点;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小题2:试题分析:“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这两句诗是写景,因之,表现手法为借景抒情,借秋日夜晚桐庐江上萧索、零落的景象,表达诗人失落飘零、迷惘悲苦、孤寂无依心绪。即是写景,那还应考虑写景的方法,这两句上句有“风鸣”,下句“月照”,可见前者是从听觉角度写,后者从视觉着笔。
点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具体说来,有以下步骤:(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同时,要注意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小题3:试题分析:应学会对诗歌所写内容的梳理。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图:猿声在夜中传来江流滔滔不断,树叶萧萧而下,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同作者凄凄惶惶的心情互为衬映。后四句借景生情,怀念友人,情景融合得很自然。月夜宿孤舟,心中愁闷,自然而生怀友之情,因而热泪横流。全诗情景交融,更加突出作者对旧友的思念和失意后的愤激孤苦。
点评: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要立足诗歌的全篇,即使是就诗歌的某一句来理解诗歌的情感也结合上下语境,乃至全篇。具体鉴赏时,要结合题目,要找出诗歌意象并把握意象的特征。有时还要联系作者,有注释,还要结合注释。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6分)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1)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2)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⑴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⑵欢悦、惊喜。
本题解析:(1) 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都非常可爱。
王诗中“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写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荷叶与罗裙一色,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姿。次句,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仿佛鲜艳的荷花正对着少女的脸庞开放。三、四句“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以致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看不见踪影,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表现了采莲少女们美丽、充满青春活力和欢乐情绪。(衬托手法)
白诗中,“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诗歌仅以欲语而止、搔头落水两个动作细节的描写,就活灵活现刻画出一个痴情、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恋人相遇,互诉衷肠,何止千言万语,而此时此地,这个娇羞的少女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惟有低头含笑而已;而且情贯一心,甚至不小心将碧玉搔头落入水中,表现出初恋少女的羞怯、紧张。(白诗采用了神态描写和细节描写)
(2)王诗通过写采莲女的天真烂漫、朝气蓬勃,表现了作者的欢快,白诗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小题1:“忧”字贯穿全诗,请概括诗人忧愁的具体内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首联,分析诗人表现自己“百忧”之情的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1、生活艰辛之忧,2、仕途不顺之忧,3、壮志消散之忧,4、生命衰老之忧。
小题2:1、借景抒情。通过写滞雨通宵不停,侧面表现了诗人整夜未眠,表现了忧愁的持久。2、直抒胸臆。通过“百忧”一词,直接抒发忧愁之多。3、烘托。通过写滞雨通宵不停,侧面表现了诗人整夜未眠,表现了忧愁的持久。4、夸张。通过“百忧”一词,突出忧愁之多。5、比喻。将“百忧”比作被雨滋生的草,表现了忧愁的烦乱纷杂。
本题解析:
小题1:薛逢,字陶臣,蒲洲河 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进士。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议论激切,屡忤权贵,故仕途颇不得意。长安夜雨是唐代薛逢所作的诗,此诗妙就妙在借物抒情 的深厚功底,而且可以体会出诗人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感叹,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情伤。诗人借此诗抒怀,表达对时政的不满,以及对自己不能尽力抱负的伤感。
小题2::“滞雨通宵又彻明“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表现了作者整夜未睡,从而突出忧愁之浓烈。“百忧如草雨中生”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忧愁比喻为雨中的生意盎然的春草,表现了作者的心情烦乱。诗歌本身比较简单,易于理解。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小题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①尘羁。
【注】①绁:捆绑,束缚
小题1: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4分)
小题2:从整首诗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淹没,但后来“卓然见高枝”; 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彼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关注。()
小题1:①前六句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②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诗文,答出两点即可。例如:前两句是说他被众草埋没,第三四句说,当寒冷降临时,众草都枯萎了,只有青松高高站立,可见其不畏寒冷。独树众乃奇,独自树立,让人称奇。结合诗句总结二、三点即可。
小题1:结合陶渊明的身世,可知性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菊是其化身,本诗中松也是。所以作者借松的特性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其中要注意结尾,这两句抒情比较直接。何事绁①尘羁,不愿让尘世羁绊。答题时要逐句分析,以免丢落答题要点。
本题难度:一般
5、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王羲之《兰亭集序》)
②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③?,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
④?,烟光凝而暮山紫。?,访风景于崇阿。(王勃《滕王阁序》)
参考答案: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②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③楼船夜雪瓜洲渡?镜中衰鬓已先斑?④潦水尽而寒潭清?俨骖騑于上路
本题解析:此类“名句默写”题目要注意通假字与较难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嘈、渡、鬓、斑、潦、俨、骖、騑。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