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一)

时间:2019-06-28 17:40:3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泛吴松江
[宋]王禹偁
苇篷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鹚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注】此诗系作者第二次被贬时所作。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后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题。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②,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①《临安春雨初霁》创作时间稍后于《书愤》。陆游被重新起用,赴任之前,先到临安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这首名诗。这时他对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的软弱与腐败,看得愈发明白,对于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对于世态炎凉,体会更深了。②“素衣莫起风尘叹”一句是对家人的告语,化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诗句。
1.诗中最能反映诗人孤寂心境及聊以自遣的诗句是哪些?请找出并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素衣莫起风尘叹”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②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③,树头初日挂铜钲④。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⑤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⑥春耕。
(选自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释】① 新城:宋代杭州的一个属县,在今浙江省富阳县。 ②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 ③絮帽:绵帽。 ④铜钲(zhēng):古代一种铜制的乐器。 ⑤西崦(yān):西山地区。⑥饷(xiǎng):用食物款待别人。
(1)诗的首联,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请问,首联如此写来,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七言律诗中间四句组成了一套山水画屏。前两句描写远景,后两句描写近景,请结合诗句具体谈谈诗人用的是什么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春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这首诗的后两句“无理而妙”,请结合相关诗句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①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②。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③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①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②吴娃:吴俗谓好女为娃。③青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小题1:全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试结合全诗分析尾联的“愁”的具体内容?(6分)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1/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