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6 17:09:45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2)写出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借代,反问。
(2)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回答①—②两个小题 (10分)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①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的感慨?(5分)
②“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2分);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分)。(2)比喻(1分)。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2分);
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民(1分)。
本题解析:解析:(1)第一问首先要理解两联的内容,颔联中的“吴宫花草”“晋代衣冠”重在金陵的历史遗迹;颈联中的“三山”“一水”重在写眼前金陵城美丽的风景。第二问,作者作为唐代诗人,面对如今荒芜的金陵城,触发了人事沧桑、自然永恒和六朝兴衰的感叹。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中的“浮云”比喻奸邪小人,“日”比喻君王。尾联寄寓爱君之枕,抒发忧国伤时的情感,意旨深远。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问题。
敬亭山独坐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贺新郎
(辛弃疾)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注】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年),此时辛弃疾被投闲散置已四年。
1.“用典”是辛弃疾词的一大特点。请说出《贺新郎》首句“甚矣吾衰矣”的出处、典故的原意和辛弃疾引用此句所表达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李白《敬亭山独坐》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出处:《论语》“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原意:孔子慨叹在礼崩乐坏的当时已无法复现周公礼乐政治的美好图景;情感:辛弃疾引用它表达谪居多年、故交零落,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感慨。
2.这两句与李白《敬亭山独坐》“相看两不厌”采用同一艺术手法,先把诗人的感情投注于描写对象,然后运用拟人手法,借染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山的形象来揭示诗人的内在感情。《贺新郎》中,诗人因无物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从而大大加强了作品的主体意识,使得诗人的孤寂之情得到了更好的表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牡丹
陈与义①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②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注】①陈与义(1090~1138),洛阳人。本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年),距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当时诗人寓居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②伊洛,即洛阳境内的伊水和洛水。
(1)本诗点明诗人身世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与本诗后两句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本诗寄寓作者怎样的情怀,试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龙钟客(客)
(2)A
(3)示例:本诗写作者晚年身在南方,看到牡丹开放,联想到故园风物,兴起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但又深感自己衰老,对国事已无能为力,表达了家国破碎、故土难回的无望与悲苦之情。(分析合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