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6届高三毕业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时间:2015-09-08 10:26:5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 

  一、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1.通读有关历史学术论著,尤其是阅读刘宗绪、杨宁一、朱汉国、马执斌等专家学者的论著外,也需要坚持阅览《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历史教学问题参考》和《中学历史教学》等历史专业刊物的相关教育教学论文,还可以通过雷新勇、聂幼犁、黄牧航等专家学者的论著学习和了解命题常规知识与考试测量的技术。

  2.自觉树立合作意识,加强校内集体备课和区域教研交流,激活和构建学科的教研气氛。充分利用和发挥团队力量,强化集体教研,发挥集体智慧。学校要尽量为学科教师进行校本教研提供平台,为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提供条件支持,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解决,教师的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通过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整体提升复习教学质量。

  二、研读国家课程与考试的法规文本,领会课程与测试要求

  1.重视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明确和落实其指导作用。

  真正理解《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要求,切实落实《考试大纲》的各项能力要求;用文明史观整合课程内容,构建立足史学前沿的、科学的学科体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学习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为重要的学科培养导向,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体现的是从学科知识(重要史实、概念理解、基本线索、阶段特征等)到学科技能养成(历史维度的思考、历史论证能力的培养和“以史为证、论从史出”的方法)再到学科素养(民族精神、爱国情感、以人为本、崇尚科学、全球意识等)的教育思维分层。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规定的“考核目标与要求” 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则反映了高考选拔需要的价值取向,是根据考生完成测试的思维过程制定的。即审题,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联系背景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推理、判断、综合、比较,说明问题和表达结论等。如果把《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两个法规文本确定的目标(学习目标与考核目标)进行比较,

  学习目标反映的是培养理念,是学科素养。目的是培养学生学科技能的掌握,强调运用和调动历史知识与历史概念,进行阐释、分析、归纳、评价等多角度思维;考查目标体现的是能力落实,是选拔要求。目的是考查学生学科能力的落实,追求对历史思维和学科技能测试的规范与精确。二者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是一致的。明确了这样的关系,对中学高三复习备考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也为教师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应试技能的分层训练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

  2.依据《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在明确高中新课程理念及历史《课程标准》目标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课程标准》学习内容要求的理解和把握,分析学习内容要求中各“学习要点”的深度与广度、重点与难点,科学处理教材内容并在复习教学中予以落实,合理利用教材外的教学资源,完成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的学习任务,真正以“课程观”取代“教材观”。从历史高考试卷来看,试卷重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阐释、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点应该是通过陈述历史演进过程的基本史实和基本资料,使学生能够在占有资料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总结等思维过程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得出理性的认识和结论,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探究性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根据学情进行相应层次的能力与方法训练突出侧重点,避免基于经验的面面俱到。多运用案例教学和问题教学模式,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在实际运用中巩固知识,培养方法,提高能力、活化思维。加强对具体历史材料的讲解、分析、讨论,不要随意下结论、给定义,重点培养“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的史证意识,结合案例强化分析、论证相关能力和归纳、论证等方法的教学。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认识历史发展的多元化的特征,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避免死记硬背教材知识和“猜题押宝”的极端教学行为,加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加强通史与专题知识的梳理和整合

  1.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时序性、联系性、可比性和整体性的原则,梳理历史知识,揭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以及中外历史之间的联系等,形成简约而清晰的历史线索。

  对于新课程删减或设置在选修部分的一些内容,如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洋务运动、两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等,作为学生必要的知识背景,可参照初中《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必修模块复习教学中作适当的补充,使学生更好地从宏观上把握模块的内容体系,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复习教学中,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构基于通史架构的历史时序性和整体性。高中教学内容都以专题形式呈现,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历史是严格地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有其不可跨越的时序性。注重时间概念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因此需要帮助学生梳理不同时间段的重大历史事件,在理解基础上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历史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其次,注重“以史为证,论从史出”的学科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学会提取、归纳材料信息的方法;掌握课程标准中的核心价值观;学会反思和论证历史的技能。从注重学习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转变,“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2.处理好必修与选修模块的关系,立足于必修模块,兼顾选修模块

  必修与选修模块在课程目标和考试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异,必修模块是通识内容,选修模块则是基于必修内容的补充、拓展和延伸。因此,应审慎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一般说来,必修内容可以体现在选修部分的命题中,但选修内容通常不体现在必修模块的命题中。从高考预设与实测的难度来说,选考题难度通常要大于必考题。对此,教师要注意适度把握好二者间的有机联系,在帮助学生建构必修历史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对选修部分的教学可采取比较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研讨式教学和主题式教学,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论证问题的能力和掌握、运用“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学科方法。在具体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必修模块的知识对选修模块相关知识进行适度的补充与整合。

  四、基于教材,立足考纲,构建三轮复习模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三轮复习的内涵发生了相应变化。第一轮侧重专题,依据《课程标准》的课程体系(模块专题);第二轮侧重通史,遵循《考试大纲》的知识体系(通史);第三轮侧重补缺补漏和强化提高。

  1.第一轮复习可按专题或单元进行主题复习。把一个专题或单元作为整体,紧扣《课程标准》学习内容要求,根据教材体系循序渐进地复习。主要目标是夯实专题(单元)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专题(单元)线索和阶段特征,合理建立专题(单元)知识结构,有序培养通史能力,并通过训练培养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注意适时、适度建立三个模块间的横向联系,并将选修模块的相关内容有机嵌入必修模块中,使学生初步形成历史学习的整体意识。要特别注重把复习教学与高一、高二的常规教学区分开来;注重引导学生在感悟、理解历史的基础上掌握学科知识。对课程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要进行分类汇总,明确知识体系,加强对历史概念、阶段特征、重大历史转折的背景、人类文明演进(历史线索)的准确理解,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认识,以及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总结。

  2.第二轮复习按《考试大纲》体系进行通史加专题复习。应立足《考试大纲》,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打通各模块之间的知识联系,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通史”,将散见于必修教材各专题、各课中的同一朝代或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内容整合成纵横联系、前后贯通、全面系统的知识单元,在更高层次上使知识简约化、规律化和系统化。同时渗透《考试大纲》能力考核目标要求的训练与运用。

  本轮复习可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实际状况,选择以下两种复习方案。第一种方案:参照《考试大纲》体例,必修模块按照古今、中外编排顺序进行复习,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第二种方案:中外结合,完全按照时序进行复习,即按古代史(世界—中国)、近代史(世界—中国)、现代史(世界—中国)顺序进行复习。应依据《考试大纲》把每一断代史内容分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专题进行整合,既兼顾原有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又强化了通史知识体系。复习中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二者相互穿插、整合,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起合理通达的学科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当然,本轮复习仍要注意与选修模块的有机整合。同时,要针对具体考点进行知识扩展。

  3.第三轮复习是对第一、二轮复习的巩固与提高。这一阶段的总体任务是进一步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能力多元化,为复习应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1)专题复习与通史复习相结合,注重知识纵横向之间的联系。按照整体史、全球史、文明史、现代化范式等历史观,结合当前的时代热点、主题等,打破章节、目录等原有的知识结构,把同类知识、相关知识,甚至是中外历史知识进行梳理、重组、整合。以近代“五口通商”为例,把它放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统治在世界的确立背景里去看待,可以让学生理解这是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冲撞的必然产物,也是世界走向全球化打破各个地区、国家封闭局面的历史缩影。我们还可以把它“合并同类项”,将五口通商的对外开放与当前的对外开发从历史背景、内容、方式、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异同点。这样,把以往专题复习与通史复习有机结合起来,从新的视野重新审视历史知识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拓展知识广度、深度,提高综合能力。根据学情进行相应层次的能力与方法训练突出侧重点,避免基于经验的面面俱到。多运用案例教学和问题教学模式,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在实际运用中巩固知识,培养方法,提高能力、活化思维。重点培养“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的史证意识,结合案例强化分析、论证相关能力和归纳、论证等方法的教学。

  (2)回本归纲,查缺补漏,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从高考试卷体现出的通过提供多元材料、创设问题情景的考查特点看,注重“证据意识”、“过程方法”、“分析探究”,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阐释、探究问题的能力显然是新课程高考的价值取向。然而,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知识水平直接关系着能力水平。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上。

  师生依托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课程文本就是历史课本,复习应考的依据是历史《课程标准》和国家《考试大纲》。因此,这一阶段需要回本归纲,查缺补漏,强化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结论、基础知识掌握。指导学生整理第一、二轮复习的笔记以及试卷,依据历史考试大纲回归课本针对以往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来仔细认真地查缺补漏。反思当初出现错误的原因和暴露的问题,吸取教训找出对策。

  教师针对学生在口答、作业、考试等环节暴露出来的薄弱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学习方法指导与强化训练夯实基础,真正把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落在实处,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3)强化审题与解题的指导,提高第三轮复习的针对性。对于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归类分析,不论是知识方面的历史概念问题、阶段特征问题,还是理解方面的综合分析问题、比较论证问题,或抑是应试过程中的审题错位问题、答题规范问题,都要认真对待,及时利用课堂进行针对性教学力求解决。

  首先,不妨关注《考试说明》里的基本题型、主要示例和附卷。可用近年全国历史高考试题为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试卷的长度、题型的分布;阅读材料、设问与参考答案。领悟命题指导思想在具体试题中的体现,掌握“史论结合,依据史实,叙述有理”等基本的答题方法和原则,提高解答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教师依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试验版)》,可以用自己命制试题或者引进、改造外来试题的方式,围绕主干知识提供大量的新材料,构建新情境,指导学生迁移所学知识,完成试题情境与所学知识的对接。

  第三,加强审题、解题的规范化指导与训练。强化卷面整洁、字迹工整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应该作为重要事项抓紧抓好。在审题、解题训练中,指导学生学会找出问题的关键词、按照设问的程序、结合所学知识恰当地运用历史学科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达出来。这样的规范化指导与训练对于巩固和提高第三轮复习的成效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五、充分发挥试题与讲评的诊断、纠错、提高功能

  1.根据学情精心设计试题

  练习题的选择和设计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注意设置一些具有前瞻性、独特性、有意义的问题视角,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训练思路,有意识地渗透和加强对历史学科四项“考核目标要求”的训练。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引导学生提高新课程的学习能力,鼓励大胆质疑探究,参与讨论,提高学科思维品质,要强化审题方法、答题规范的训练,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整合所学知识和反思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学习对策。教师评点应重视正误对比,防范重蹈覆辙;举一反三,培养创新思维;推出原题变式,增强应变能力;呈现思维过程,训练解题能力。

  2.提高讲评的实效性

  日常考试主要定位是教学诊断与评估。讲评目的是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寻求提高教与学质量提升的主要环节与方法。对试卷试题讲评也同样需要体现考试的功能与目标。

  试卷讲评是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与复习的重要环节。首先重视“诊断”。即根据测试目的对全体学生考试的情况进行分析,明确已经过关的内容和存在的问题;其次,重视“纠错”。即对学生暴露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评述,指导学生形成解决类似问题的应对策略;第三,重视“提高”。即通过对试题的剖析来分析问题,达到解决问题,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对不同类型试题的理解、掌握解题的技巧、提高答题能力的目的。可从历史问题的共性与个性、思路与规律、题型与技巧、发散与变化等方面入手,拓展思维空间并提高认知与应用水平。

  六、联系社会生活,提升历史感悟力

  1.在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重视学生历史学习的体验、感悟,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把“家事、国事、天下事”与所学历史内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关注书本,转向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类、关注未来。

  2.坚持“以史为证,论从史出”的史学原则,杜绝向学生灌输历史结论。多提供与现实相关的开放性历史材料,在教师示范和指导下,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审读、分析材料,体验历史、评价历史和感悟历史。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